想和一个人绝交,你就不断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断教对方如何做人;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在他人犯错时,你急着教他如何“做人”。
比如,某科技公司的潜力新人李明。一次,他负责的季度运营报告因数据源引用错误,导致核心增长指标被夸大。客户发现后严重质疑公司专业性。部门总监老张震怒,在部门会议公开严厉批评李明“粗心大意”、“缺乏责任心”,并详细讲述自己年轻时如何一丝不苟。李明当场面如死灰,此后工作愈发畏首畏尾,不敢担责,几周后提交了辞呈。李明的离职不是他害怕犯错,而是害怕犯错后那场“教做人”的职场酷刑。
这个案例太典型了。当下属犯错时,许多管理者本能反应就是“教做人”的模式全开——急于批评、急于纠正、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和经验。老张们以为在履行管理职责、维护标准,但结果呢?像李明这样的员工,感受到的只有否定、压力与羞辱。沟通的目的本是解决问题与促进成长,却异化为一场单方面的情绪宣泄和权力展示。管理者越用力“教”,员工越往后退缩,信任悄然崩塌,团队活力被无形扼杀。这不是沟通,这是披着管理外衣的情感暴力。
为什么管理者如此容易陷入这个致命陷阱?老王认为,原因有以下3点:
1、控制欲的迷思。管理者往往背负巨大压力,下属犯错被视为对自身掌控力的直接挑战,极易触发焦虑。心理学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在此刻放大——管理者倾向于将错误归咎于下属的能力或态度问题(他不够认真),而非情境因素(系统指引不清)。这种归因偏差让管理者急于通过“教训”来重新宣誓控制权,确保一切在握。老张的公开批评,本质上是对失控的恐惧反应,他需要立刻“拨乱反正”来安抚自己的焦虑。
2、自我证明的陷阱。“我当年如何如何”是管理者在纠错沟通中最常见的开场白。这背后是强烈的自我证明需求。管理者需要通过展示自身经验与正确性,来强化自己的权威地位和存在价值。“纠错”成了“证己”的舞台,焦点从员工的问题解决,扭曲为管理者个人能力的炫耀。老张细数“当年勇”,看似分享经验,实则是在李明的问题上建立自己的优越感,沟通目标已然迷失。
3、权威感的误解。许多管理者误以为严厉斥责是权威的必要体现,是管理力度的象征。他们担心和颜悦色会被视为软弱或纵容。真正的权威源于专业深度与人格魅力,而非音量高低或措辞尖锐。权威的基础是尊重与信任,老张的做法恰恰在摧毁这两块基石。当员工在恐惧中噤声、在高压下顺从,管理者收获的只是虚假的服从,而非发自内心的追随与成长动能。
那么,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该如何从“教做人”到“促成长”?老王认为,真正的管理高手明白,下属犯错是团队成长的金矿,而非管理者的滑铁卢。老王建议你这样做:
1、真正的成长始于管理者闭嘴,让反思自然发生。
当问题出现,请管理者先按下暂停键,沉默至少10秒。这短暂的留白是情绪冷却的关键期,让你从本能反应的“战斗状态”切换到理性处理模式。深呼吸,问自己:这次错误的核心是什么?员工可能的难点在哪里?我的目标仅仅是批评,还是帮助他成长并解决问题?一位资深HR总监分享:有次下属搞砸了客户演示,她强压怒火沉默片刻后问:“你觉得哪里最让你措手不及?”下属坦诚准备不足,两人随即制定出演练清单,类似错误再未发生。这10秒停顿,将沟通从情绪对抗扭转为问题解决。
2、错误是团队进化的种子,拥抱它才能收获成长。
将错误定义为共同面对的挑战与学习机会。沟通时,管理者需明确传递:“我们是一起的,目标是搞定问题并避免再犯。” 例如:“这个数据问题我们一起复盘,看看怎么堵住漏洞。” 管理者要展现出解决问题的合作姿态,而非居高临下的审判者姿态。某互联网团队建立“月度翻车大会”,安全地分享错误案例,群策群力改进流程,团队心理安全感和创新力大幅提升。当错误不再是耻辱的烙印,团队才敢于探索边界。
3、最好的答案,往往藏在提问中而非说教里。
摒弃灌输式说教,用高质量提问激发员工自省。尝试:“这个结果和你预期的主要出入在哪里?”、“如果再来一次,哪些环节你会特别留意?”、“我能提供什么支持让你下次做得更顺?” 这些问题引导员工主动剖析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方案,将外在批评转化为内在驱动。一位销售经理在团队丢单后,用提问引导团队分析客户决策链,最终发现跟进节奏失误,针对性调整后业绩显著反弹。员工自己挖出的答案,远比你给的“真理”更刻骨铭心。
写在最后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永不犯错,而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自我修正。
上一篇:如何保证摄入食物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