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李长需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是应对百年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位置,凸显其战略重要性。新动能以科技创新重构生产力,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在变局中开辟新局面。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深度交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中国正处于第四次技术革命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重叠,面临难得的赶超窗口。然而,大国竞争加剧,科技封锁、地缘冲突风险攀升,倒逼中国抢占新赛道。被动跟随将陷入技术依赖,唯有主动引领才能成为规则制定者与赛场主导者。新动能培育的本质是通过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筑牢产业链安全屏障,关乎国家发展主动权。
从国内看,新动能是破解增长瓶颈的核心引擎。传统要素驱动模式触及天花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亟需转换动力机制。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通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以固态电池技术为例,其突破催生万亿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形成“创新-产业-市场”良性循环。这要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动能培育的紧迫性,更源于“十五五”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并重。如果新动能培育滞后,将难以支撑人均收入跻身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翻番等目标。反之,通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超前布局,可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新模式。这不仅关乎短期经济稳定,更决定中国能否在2035年前赢得战略主动,为民族复兴奠定决定性基础。
(图源:新华社)
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十一位。从“人机共跑”的马拉松赛场,到“赛博烟花”绽放的中国式浪漫,再到DeepSeek点燃全民人工智能热潮,科技创新正深度赋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达136.0,比上年增长14.2%,创新驱动和网络经济贡献显著。四大指数勾勒出“创新驱动、数字领航、活力迸发、绿色转型”的新图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推动着一个创新的中国,发展出更加强劲的新动能。
“十五五”蓝图已绘就,新动能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长。站在历史交汇点,我们当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培育新动能,统筹好“破”与“立”的关系,既要打破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又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新动能才能从“盆景”变为“森林”,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