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名言提到的“卧龙”是指诸葛亮,而“凤雏”则是指庞统。这两位都被称为才俊,但如果仔细分析他们的成就,便会发现诸葛亮和庞统的差距其实相当明显。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历史中的“三顾茅庐”事件是刘备向诸葛亮求贤的经典故事。表面上,这是一段描写君主诚意、贤臣知遇的佳话。但其实,背后隐藏着冷酷的利益算计。诸葛亮的出山,实际上是当时荆州地区的世家大族对刘备的一种“投资”。因为刘备的死敌曹操在中原作乱,甚至杀害了孔融,这让天下的世家大族对曹操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在刘表仍在世时,荆州的世家大族曾多次劝说刘表与曹操结盟,但事件发生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们开始支持刘备,认为刘备能够与曹操抗衡,甚至为刘备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来观察他是否真有能力与曹操对抗。这种“投资”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鹿门山学院的毕业生徐庶成为第一个投靠刘备的人。徐庶出身寒门,背负着杀人命案,正因为如此,他被当作“试水”的人物。如果投错了,代价不大。徐庶为刘备介绍了诸葛亮。诸葛亮虽是世家大族的后代,但其家族早已在战乱中破落,身份比起荆州的世家大族要低一头。诸葛亮加入刘备后,终于让庞统出场。 庞统的登场并非偶然,他的加入是经过前两位的验证后,荆州大族对刘备集团的投资进入了最后一步。庞统的到来,让他面临的挑战远比前两位更大。尽管庞统在南方有很高的声誉,他被水镜先生司马徽誉为“南州之才冠”,并且被认为比诸葛亮更为聪慧。但他加入刘备后,刘备的团队已经发展得差不多,庞统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获得太多的权力。 这个情况就像投资股票:最早买入的人在公司早期能获得更多的回报,但后来的投资者则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庞统虽然看到刘备集团有潜力,但当他加入时,许多利益已经被分割,留给他的位置不多。 庞统不仅有才能,而且野心勃勃。在刘备入川讨伐刘璋时,庞统迎来了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刘备并未带走诸葛亮等老将,而是选择了黄忠、魏延以及庞统等新近加入的将领。庞统因此有机会在这次扩张中施展自己的才能。然而,庞统未能抵挡住自己的野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冒险的决定,最终导致了失败。 在刘备初到四川时,庞统提出了一个极为冒险的计划:通过设下鸿门宴来一举击败刘璋。这个策略充满了风险。如果失败,刘备集团不仅会增加一个敌人,还可能失去民心。尽管这个计划成功的机会渺茫,但庞统依旧坚持推进。刘备考虑到这一策略的巨大风险,最终选择了拒绝。 庞统没有放弃,他接着提出了三条战略建议。第一条是轻兵奇袭成都,直取刘璋,但这条路线过于冒险,远不如他想象中的完美。第二条则是夺取涪城,向成都进军,这种方式虽没有第一条那么激进,但同样充满危险。最终,刘备选择了第三条策略——退回白帝城等待援军。 尽管庞统在策略上提出了多种方案,但最终刘备还是选择了中策,庞统带兵攻城时,由于急于求成,最终在洛城被敌军乱箭射杀,英勇阵亡。 庞统的结局令人遗憾,但也反映出他过于急功近利和自负的性格,而这些最终成了他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