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据上交所交易公开信息显示,首开股份当日股价报收6.13元,涨幅高达10.05%,也因10.12%的偏离值而成功登上龙虎榜。
股价的高涨,对首开股份来说并非首次。9月份,其股价在短短13天内,从2.64元一路飙到8.85元,最高暴涨335%,风头一度盖过当时的芯片明星寒武纪。
首开股份为何能在资本市场掀起热潮?难道是因为有行业前景加持?事实并非如此,它所属的房地产行业,至今还是低迷状态;或许是自身在行业内有超乎寻常的良好表现?似乎也不是,过往三年,首开股份累计亏损达149.41亿元,远超此前六年公司盈利总和。
种种分析下,促成其股价飞升的最大可能,或是它和宇树科技扯上了关系。
据悉,首开股份控股子公司——盈信公司,间接持有金石成长基金6.51%份额,该基金又持有宇树科技约4.77%的股份,由此一来,首开股份相当于持有宇树科技大约0.3%股份。
尽管只是“财务性投资”,但在科技股持续上涨的东风下,带有宇树科技概念的首开股份,意外成了股市的一个焦点,不断涌入的资金推动其股价脱离基本面实现暴涨。
回溯其在房地产领域的历程,成立32年的首开股份,创造出不少辉煌成就,素有“一部首开史,半座北京城”之称。
在北京过往30年的居住更新中,首开股份开发了诸如望京新城、回龙观、方庄等多个代表性的居住社区。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参与北京亚运村、大运村、奥运村“三村”建设及夏季奥运和冬季奥运“双奥”项目的房企。
在京城房地产界,它曾是绝对的“一哥”。2018年,其销售额突破千亿元,成为国内首家销售规模破千亿的市属房企。2021年更是以约1150亿的销售额刷新历史纪录,并连续多年稳坐北京楼市销冠宝座。
然而,当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战略调整等跟不上节奏的首开股份,急速向下,跌入谷底。
销售业绩几乎腰斩。2022年-2024年,其全口径销售金额从869.63亿元降至400.13亿元,降幅超50%;销售面积从317.81万平方米降至205.19万平方米,降幅超30%。
财务状况同样令人堪忧。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42.13亿元,同比下降49.31%,已连续三年下滑;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81.41亿元,同比扩大28.43%,也是连续三年呈现负数。
此外,债务压力也十分沉重,2024年期末,其有息负债高达1161亿,净负债率192%,而现金只有188亿元。对于这样的困境,首开股份在其年报里坦言:2024年是公司发展史上极其困难的一年。
面对资金困境,首开股份也尝试过借变卖资产适当缓解。过去几年,它相继售卖了朝阳广渠路部分商业用途房地产、复兴商业城等多个商业项目;另外,还接连出售如北京联宝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股权来纾解资金压力。效果是有,但对于资金缺口较大的首开股份来说,助力有限。
因为资金不足,首开股份在土地市场也几乎成了“小透明”。2024年,首开股份在全国斩获2宗地,出让金不过12亿元。2025年至今,首开仅在北京落一子,9月,它以4.46亿元拍下朝阳区一宗“超迷你”宅地,住宅建面只有5508平方米,按套均100平方米计算,未来可提供房源约55套。
同时,行业占位也在持续下滑。以北京市场全口径销售额来说,据中指院统计,2024年首开股份排在行业第五,今年一季度排名跌至第十一。
对于2025年,首开股份曾在年报中说,“这是公司走出生存发展困境的关键之年”。从其2025年表现看,失望与希望并存。
10月29日,首开股份发布业绩公告。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1.47亿元,同降9.2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66亿元,同比减亏45.77%。
而纵观前三季度,整体表现还不错。营收显著增长了60%,达到231.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超30亿元,同比减亏11.78亿元,亏损幅度收窄。这份业绩的改善,主要得益于二季度北京端礼著、望京樾等项目的集中交付,仅这两项目,就为首开股份贡献了约93亿的营收。
不过到了三季度,或许少了交付项目的助力,首开股份的业绩又基本回归下滑态势。而且,还有一场意外。
9月初,首开股份在成都打造的臻礼著项目,其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导致封停,目前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仍在进行中。这个意外,不仅让项目本身陷入停滞,或许更击碎了首开股份借此热门项目扭转局面的期望。
就在今年7月年中会议上,首开集团董事长谢忠胜表示: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狠拼经济,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集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个多月后,随着成都工地的一声坍塌,这番愿景便被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