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平话》比《三国演义》早了许多,但在文学史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这可能与它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平话通常是由艺人在小范围的聚集地口述演绎的,传承依赖口口相传。艺人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对故事进行改编,同一个故事可能会有多个版本。而《三国演义》则是通过印刷出版流传开来,广泛进入民众的生活,甚至成为王侯贵族的收藏品。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三国志平话》的影响力远不如后来的《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被誉为天下第一猛将,武艺高强,几乎无人能敌。他的强悍之处在于几乎能单挑所有敌人,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对一的较量,而非群战。这在三国时期的英雄对决中极为罕见。无论是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曹魏阵营中的六大猛将——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和乐进,他们都曾联手围攻吕布,但却毫不显得不合逻辑。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想要打败吕布,只有通过群体围攻才能做到。曹操曾明确指出:吕布非一人可胜。 吕布与张飞的对决展现了两位英雄的过人之处。在虎牢关的大战中,张飞与吕布打了整整五十回合,最终没有分出胜负。此后,在徐州小沛之战中,张飞再次与吕布单挑,这次战斗足足持续了一百回合,依旧没有结果。关羽和刘备并没有介入,战斗的结局是刘备决定撤兵,以免张飞陷入更危险的局面。从此,张飞成为了唯一一个能够与吕布抗衡的三国猛将。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张飞的非凡实力。 回溯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吕布依旧是被视为天下无敌的第一猛将。然而,在这一年,吕布面对张飞时,尽管他有一定的理由(如被张飞抢夺了一百五十匹战马),但他依然未能战胜张飞。即便在兵力上占有优势,吕布依然未能获得全胜,充分证明了张飞的英雄气概和卓越实力。曹操和刘备的参与也让人看到了张飞的勇猛,尽管张飞没有战胜吕布,但他也并未陷入败亡的危险之中。 张飞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是唯一一个能够与吕布打整整一百回合且未尝败绩的猛将。在长阪之战中,张飞一人威震曹魏阵营,甚至让曹军的猛将如许褚、张辽、夏侯惇等都心生畏惧,最终他成功吓退了敌军,迫使夏侯杰因恐惧过度而死。这足以证明张飞有着天下第一猛将的称号。 如果张飞转投曹操阵营,他的地位无疑会非常显赫,甚至可能取代许褚,成为曹魏的顶级武将。张飞与夏侯家有亲戚关系,显然比许褚更具信任度和潜力。虽然曹魏的政治格局强调非曹、夏侯不可大将军,但作为夏侯家半子的张飞,凭借自己的威猛实力,极有可能在曹魏得到像左大司马或骠骑将军这样的高位。而在刘备称帝之后,张飞也被封为车骑将军、西乡侯,地位在马超之下,爵位比曹魏的许多大将低。因此,张飞的地位在三国中是非常显赫的。尽管如此,张飞并未选择投降曹操,而是在古城会时,向关羽发出了激烈的挑战。他在古城会上的誓言也清晰表达了他对忠诚和义气的坚持: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这句话彰显了张飞的骨气和决心,表明他绝不会背叛刘备。 在《三国志平话》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刘备与张飞见面之前,赵云与张飞曾经交手过。张飞愤怒地举起丈八钢矛,与赵云激烈对抗。两人对战了三十回合没有分出胜负,直到赵云力尽败退,张飞仍然怒火未消,欲继续追击。要不是刘备及时出现,赵云恐怕会面临更大的危险。此后,《三国志平话》明确指出,赵云的枪法可以与张飞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三国中第二强的枪法。 至于吕布与张飞的对战,在《三国志平话》中,张飞与吕布战了二十回合后,关羽因愤怒而出手相助。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与吕布的斗争持续了五十回合,且没有分出胜负。然而,其他版本中也提到吕布逐渐占据上风。无论如何,张飞是第一个在单挑中能够与吕布持平并且未受重伤的三国英雄,这充分证明了他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三国志平话》中,黄忠被描写成比吕布更强的猛将。作为长沙的守将,黄忠在战斗中曾击败过张飞,尽管这场战斗没有分出胜负,但黄忠的表现无疑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他对关羽的忠诚与尊敬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黄忠在三国武将中的地位和尊严。 然而,即使在《三国志平话》中,黄忠也未能超越张飞的地位。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依旧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猛将。尽管吕布不再是无敌的存在,但关羽的出现更加证明了他在武力上的超凡: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仅用四刀便结束了战斗,而张飞与赵云的枪法和体力也都堪称顶尖。 关于谁是三国第一猛将,随着不同史料、小说版本和民间传说的演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吕布曾是天下无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武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至于最终谁才是天下第一高手,恐怕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这个争议也许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继续变化,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