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内外相继有靶向疫苗、药物取得临床研发进展,青春痘(即痤疮)治疗有望从“对症治疗”走向“免疫靶向治疗”。
近日,威斯克生物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主研发的痤疮治疗性疫苗,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成为中国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痤疮治疗性疫苗。
第一财经了解到,该疫苗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创新重组蛋白疫苗,针对痤疮丙酸杆菌这一毒力因子。
“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这款疫苗针对的是痤疮发病的共性机制——也就是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性增强及其引发的炎症反应。因此在理论上,无论男女、年龄段,都可能从疫苗中获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员李炯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青春痘,为世界第八大流行性疾病,影响全球超过9.4%的人口。在中国,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该皮肤病发病率为8.1%,有超过95%的人在不同阶段出现过痤疮问题,其中3%~7%的患者会遗留永久性瘢痕。
当前痤疮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外用抗生素、维A酸类药物以及物理或化学疗法,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维A酸类对部分人群刺激性强,口服异维A酸有情绪副作用风险,光疗等物理手段费用较高,且可能损伤正常皮肤。
换言之,长期以来痤疮治疗采取“对症治疗”手段,以抗菌及减少皮脂分泌为主。近年来,痤疮发病背后的免疫与炎症因素逐渐明晰,为痤疮“病因治疗”乃至疾病预防,带来更多可能性。
去年4月,赛诺菲在美国启动了一款mRNA技术路线的痤疮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在此之前,赛诺菲已通过收购,将Origimm公司开发的另一种基于重组蛋白、治疗性寻常痤疮的候选疫苗“纳入囊中”。
今年8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一个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儿科医生组建的科研团队正在研发一款痤疮预防用疫苗。这种预防用疫苗针对一种叫做透明质酸酶的酶,该种酶分解的透明质酸是人体皮肤对抗细菌所产生的保护物质,可以形成炎症反应,表现即为痤疮。该团队希望找到破坏这种炎症产生的生化途径。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疫苗研发“殊途同归”——让免疫系统参与解决痤疮问题。
李炯进一步对记者解释说,痤疮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仍不算完全清晰,但对致病关键环节的理解,业界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共识:痤疮的主要触发因素为毛囊过度角化以及雄激素驱动下皮脂腺的分泌增加。具体来说,当毛囊被堵住,油脂又多,丙酸杆菌作为一种嗜脂、厌氧的细菌,就会迅速扩张。这时,皮肤的微生态就容易被打破,炎症反应随之加剧,痘痘继而出现。
“对于痤疮高发人群——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他们的免疫应答通常更为活跃,因此预计会对治疗性疫苗的反应性更为显著,疗效也可能更为理想确定。”李炯补充说。
不过李炯也表示,由于不同人群在免疫系统状态、激素水平、皮肤屏障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会对抗体水平、免疫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产生一定影响,仍需在临床试验中进行系统性评估。
此外,相较于国内外药企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市场和公众似乎对“青春痘疫苗”研发和接种的必要性,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根据前述《自然》杂志的研究文章,2024年在美国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只有40%的人表示给孩子接种麻疹等严重疾病的疫苗是“极其重要”的。“那么痤疮疫苗可能很难销售。”
一项来自国际市场分析机构GMI(Global Market Insights )的预测认为,全球痤疮治疗市场将从2022年的99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1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6%。
李炯表示,价格因素确实是推广初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对于经常复发、比较严重的痤疮患者而言,随着疫苗技术的成熟、生产成本的优化,以及更多临床数据验证其疗效,痤疮疫苗的性价比优势可能会逐渐显现。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