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4岁女童腹痛就医后缺氧去世,谁的责任?
据热度新闻,来自江苏徐州的陈女士(化名)近日反映称,她4岁的女儿今年5月初因腹痛前往当地卫生院治疗,医生没做抽血检查也没拍片子,先是让小孩输液,突然发烧后又开具了布洛芬。
当天下午,女童回到家后病情突然恶化,返回卫生院再次治疗后,医生称“卫生院处理不了,需要转院”。然而,女童在上救护车时因缺氧失去意识,抢救无效后身亡。后续上级医院医生判定,女童可能是误用布洛芬导致心肌炎加重去世的。
女童离世后,家属多次找卫生院讨要说法。卫生院和当地卫健委要求进行尸检,遭到家属拒绝。经多次协商,双方最终达成65万元的赔偿协议,卫健委承诺将按规定处理涉事医生并向家属道歉。但截至11月17日,陈女士表示从未收到关于医生处理进展的回复,也没等来道歉。
与以往发生医疗事故后,网友多站家属不同,在相关新闻评论区,大量网友认为家长责任很大,直言65万赔偿是“讹人”。不少网友指出,基层卫生院医生水平有限,家长就不该把孩子送过去,尤其是爆发性心肌炎这种急症,堪称“儿科医生的噩梦”,不能指望卫生院医生。
在这些网友看来,小孩只要生病,就往儿童医院或大医院送,才是正确的做法。这样虽稳妥,但很多时候并不现实。儿童专科医院和大医院医生的业务水平更高,但去这些医院的时间、金钱、交通成本都更高,人也更多,如果不是病情来势汹汹或久病不好,不一定会成为家长的首选。
像爆发性心肌炎,其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包括发烧、咳嗽、腹泻、肌肉酸痛等。因症状跟感冒类似,很容易被当成感冒去治,导致延误治疗,等到病情恶化往往就无力回天了。所以它被称为“儿科医生的噩梦”“孩子的隐形杀手”。要求家长预判孩子可能罹患心肌炎,第一时间送对医院,实在强人所难。关键还是要加强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让他们做好疾病的“看门人”。
在陈女士女儿这个案例中,如果卫生院医生察觉出女童症状和普通感冒的不同,或考虑到感冒之外的可能性,多做几个检查,比如血常规、心肌标志物检测、心电图等,说不定就能发现病情,及时将女童转去医疗条件更好的上级医院,或许她就能被救回来了。卫生院医生整体水平可能不高,但不代表只能接受这一现状,默认他们无法及时分辨出疾病严重情况。
这些年,国家层面一直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不少地方也开展了各类试点,可实践效果似乎仍有限。
在分级诊疗制度的理想状态下,感冒发烧等儿童常见病,由基层医院承担;三甲儿童医院则集中精力突破疑难杂症。此外,基层医生需要能快速识别孩子的病情是不是有一个转变,是不是有向重症发展的趋势,以及是否需要转诊,并提供转诊通道。
长久以来,家长们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是落实分级诊疗最大的现实障碍之一。家长们普遍担心基层医院看不好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而基层医院水平一言难尽的重要原因,是儿科医生普遍短缺,很难下沉到基层。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儿科医师数量虽然从2015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20.58万人,增长了74.4%,但仍存在较大缺口。儿科人才总体不足,这就导致在一些社区,包括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儿科诊疗体系。
儿科诊疗难度大、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低,职业吸引力相对较低,导致儿科医生长期面临很大的缺口。如何加大儿科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来学儿科、从事儿科,需要有关方面更多的投入。
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多数是全科医生,加强他们对儿科疾病的诊断能力,也是落实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去年“两会”期间,有专家建议,要打造完整优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对基层医院的儿科疾病诊疗能力培养,展开对社区卫生中心全科医师的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准确识别危重症患者和普通患者,有效指导患者的治疗地点和方式,包括居家或转诊到大医院等。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到,随着新技术出现,AI赋能儿科医生成为可能。“AI儿童医生在儿童医疗健康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在技术、应用、法律法规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其可靠性和接受度。”
陈女士痛失爱女,暴露基层儿科诊疗的短板。如果不提升基层医生对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这类误诊可能还会出现。陈女生无论是寻求赔偿,还是要求主管部门对医院、医生做出处理,都不过分。
如果相关部门只把此事当成个案处置,把赔偿当成终点,而不去补制度的短板,家长们怕只会对基层医疗机构更不信任,甚至把不信任当成根深蒂固的常识。网友责怪陈女士大意,何尝不是打脸推行多年的分级诊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