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还是爱沙尼亚?中国只能二选一。如果中国还想跟我们好,就必须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
也不知道是谁给爱沙尼亚的勇气,能让他说出这种话来。
继立陶宛之后,又一个“波三小”国家想要给我们立规矩,教我们做事了。
这一次蹬鼻子上脸的丑角,是爱沙尼亚外长(Margus Tsahkna)查赫克纳。他刚刚才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这也是10年来爱沙尼亚外长首次访华。
按理说,10年首访,你就是再怎么有小情绪,也应该把话憋回去再说才是。
但查赫克纳不是这样的,他很显然是带着主人安排的任务来的北京。
根据多方媒体的报道,查赫克纳这次在北京,几乎可以说是上演了一场“外交奇袭”。
他自己在欧洲后非常自豪地向西方媒体透露,在和中方会谈的宝贵时间里,他花了80%的力气,全在谈论“俄罗斯威胁”。
一个爱沙尼亚官员,来中国不是谈双边贸易,也不是谈文化交流,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给我们上课,主题就是俄乌冲突。
查赫克纳的核心逻辑很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到有些粗暴了:
“俄罗斯完全是靠着中国在续命。俄罗斯的经济‘非常脆弱’,而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每周都在不断增强。没有中国的经济支持,没有中国那些‘可用于军事的零部件’,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早就该熄火了。”
“中国掌握着这场战争开关。中国才是那个‘可以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玩家。只要中国愿意,就能‘迅速结束这场战争’。”
基于这样的逻辑,查赫克纳毫不掩饰地将中爱关系,与我们的对俄立场直接捆绑。他明确要求我方,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并加入欧美的施压行列。
其潜台词无外乎就是:中国必须在欧洲/爱沙尼亚和俄罗斯之间“二选一”,否则就不要奢望什么“正常关系”了。
一个人口也就刚过百万的国家,不远万里,来到一个五常大国,当面划红线、提要求,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这在当代外交史上都是罕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查赫克纳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我就查赫克纳折腾出来的幺蛾子查了一下,发现他的背后至少有两股势力在撑腰。
一股是拉上了川普当虎皮。
在采访中,查赫克纳主动搬出了川普。他说:“你们看,就连川普总统也说了,对俄罗斯施压非常重要,所以中国应该加入。”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在欧盟内部对川普普遍充满焦虑的当下,一个爱沙尼亚官员却倒是借川普的淫威冲我们摆起了谱。
查赫克纳似乎是想传递一个信号:无论是拜登还是川普,也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在施压中国制裁俄罗斯这件事上,西方的立场都是“一致的”。
他试图营造一种西方内部是铁板一块的假象,把我们一向倡导的“劝和促谈”的立场给打成某种异类。
另一股就是源于所谓历史创伤的深深恐惧。
在爱沙尼亚人的历史叙事中,二战期间被苏联“吞并”,是他们永远的痛。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他们才得以恢复独立。
因此,爱沙尼亚对东边那头强大的北极熊,始终抱有近乎应激反应一般的不安心态。
在爱沙尼亚人看来,俄罗斯是他们“生存的主要威胁”。所以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他们的反应也是全欧洲最激烈的,比起立陶宛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导致他们在看待俄乌问题时很容易就陷入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并且迫切地想把所有人都拉到自己的战壕里。
而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自然也成了爱沙尼亚人道德绑架的目标之一。
但是——凡事就怕一个但是,爱沙尼亚如此高调施压,我们中国人真的吃这一套吗?
我不知道你们都是怎么想的,但我听到查赫克纳要求中国必须得在俄、爱之间二选一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想笑。
你不需要掌握太多高深的国际关系学知识也能看得出来,查赫克纳在我们这儿唱的这出,更多还是一种政治作秀。
他无非是想利用反俄言论和扮演抵御中俄的勇士形象,来博取国内和欧美盟友的眼球。
但实际上,这种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舆论表演,并不会对现实世界中的地缘政治引力产生任何实际影响。
说白了,查赫克纳整的这个烂活,只是欧洲对华焦虑和施压策略的一个缩影而已。
他们一方面想搭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让中国在稀土和芯片等战略资源上对欧洲网开一面;另一方面却又想在安全问题上绑架和规训中国,强迫中国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外交自主权,去迎合他们所谓的“安全关切”。
这种既要又要、逻辑混乱,“臭要饭的还点上菜了”式的乞丐帝国主义外交,在我们这里注定是行不通的。
我们中国人确实百口不忌,但我们偏偏就是吃软不吃硬。
想拿所谓的对俄立场和中欧/中爱关系问题来敲诈我们,爱沙尼亚外长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外交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和历史逻辑。我们会在乌克兰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但我们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规训、胁迫或道德绑架。
中国不会接受任何人的“二选一”,我们只走自己的路,不卑不亢,不迎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