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 黄凌屹
数字填空、图形匹配……当你认真做完100道智商测试题,满心期待地点下“提交”按钮后,却发现还要支付30元才能查看结果,你会选择付款还是放弃?
从星座塔罗到MBTI,从智力评估到职业规划,无数年轻人在网上完成测试后,等来的不是直截了当的答案,而是一份需要付费解锁的“报告”。而在“做都做了”的心态驱动下,不少人选择了付款,也支撑起了这个庞大的“付费测试”市场。
一位网友做完MBTI测试后,需付费查看完整报告。受访者供图
测试热潮背后的心理密码:“确定性”与“社交货币”需求
各种测试的走红并非新鲜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网络上流传的情感、星座、人格等测试链接有数百种,题目数量从9题到200题不等。以MBTI为例,虽然相关测试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但近五年才在中国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当部分企业开始将其作为招聘参考工具后,这类测试逐渐从娱乐性转向“职业敲门砖”的属性。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超过30%的世界500强企业曾在招聘中引入性格测试。
某测试APP集成了星座、生辰等多类测试。
各种测试及结果,也成了用户之间的“社交货币”。用户小霞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自己在某集成各类测试的APP上订购了58元的包季会员,朋友也常拜托她“测运势”“测姻缘”。“虽然知道是‘图一乐’,但大家也会借此机会聊聊工作、感情上的困惑。”小霞说。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测试热潮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确定性”的迫切需求:“年轻人喜爱各类测试,是因为测试结果能为职业选择、伴侣挑选等等提供一些具象化的方案,以及获得圈层等集体的归属感。”
这些测试结果究竟可信吗?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周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人格测试在医院里并未被采纳:“标准的心理学测试需经过反复严格的论证,使用科学专用术语,结论相对稳定。而诸如MBTI等测试易受受测者情绪影响,结果较为模糊,仅供参考。”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正规科学的心理测验手册是保密的。然而,MBTI测试题大家都能在网上看到,有人研究透以后,就能去控制结果,测试的信度已不足。
小测试背后的大生意:“情感消费”获资本青睐
记者搜索发现,网络上部分测试产品设置多级收费体系。例如,在某心理测试小程序中,93题版MBTI测试仅免费显示四字母类型,但包含职业建议和性格分析的详细报告需支付9.9元;若需“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建议,则需额外支付199元。
除了直接付费,许多平台还通过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例如用户需观看15—30秒广告才能解锁结果,或通过关注公众号、分享链接换取报告等。某测试平台运营人员透露,单日广告曝光量可达百万次,“通过测试吸引精准用户后,再向其推送心理咨询课程、职业规划服务等高毛利产品,转化率显著高于普通投放”。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线心理测试市场规模已超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资本也纷纷涌入这一赛道,近年来还有“壹心理”等平台获得枫海资本等机构投资,反映出资本对“情感消费”领域的高度关注。
以知名度较高的测试APP“测测”为例,该APP在苹果iOS商店已有3.4万用户评分,其所属的心言集团此前已完成B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百合网、九合投资、远瞻资本、腾讯投资等。
对于网络上各种流行的测试,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用户在测试中选择答案的倾向、测试的结果会不会被推送到其他网站、软件,让测试用户“被精准营销”?“这些网站是否有相对完善的信息保护的能力,也是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张毅说。
记者注意到,类似的担心并非凭空出现。江苏警方曾通报,网民小胡在下载社交软件、做了系列测试后,被平台推荐了“人格相匹配”的异性网友,最后发现是平台设置的诈骗陷阱。这也说明,各种测试结果,除了会让自己知道“我是怎样的人”,也可能让不法分子有机会知道“你是怎样的人”,进而实现“精准收割”。
“从寻求‘确定性’的心理慰藉,到沦为被‘精准收割’的商业目标,一次次不确定是否可信的测试结果,也很难成为大家日常的决策依据。”张毅表示,对于如何守护好自己的钱包与隐私,用户还是要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