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在名义上可指挥或有义务救援的部队,分别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延年的第六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原第四绥靖区)、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并不属于徐州“剿总”战斗序列,而是老蒋和白崇禧讨价还价之后,从华中“剿总”调来的部队,这个兵团不但没帮上杜聿明的忙,反而成了压垮杜聿明的一根沉重稻草——要不是徘徊犹豫要不要去救被围困在双堆集的黄维,杜聿明也未必会在陈官庄被包了饺子。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杜聿明看来,也是个“帮倒忙”的,二黄一命,都成了“围点打援”的那个点,弄得杜聿明救也救不出,不救还不行。
纵观整个淮海战役,老蒋的指挥可谓一塌糊涂,就那么一个兵团一个兵团往里填,而且是只要一个兵团被包围,最终结果必然是被全歼,黄百韬在包围圈里曾对时任“总统府少将参军”、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劻(后以第五军中将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身份在在福州投诚,1960年特赦)抱怨:“古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是办不到的。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彻底,我们则阳奉阴违。(李以劻《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歼概述》)”
淮海一战,蒋军一百多名少将以上军官被俘,其中就包括杜聿明、黄维等中将,黄百韬和邱清泉自戕或被击毙,兵团级中将司令官折损近半,老蒋损失了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五十五万五千人(含毙伤、投诚、起义),这是老蒋投入淮海战场总兵力的七成。
老蒋一败涂地,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责任全都推给了下属,甚至还在战事正酣时写信给杜聿明,说黄维被消灭是咎由自取,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本文黑体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此文)中回忆:“事后蒋介石给我的信中,怪黄维不听他的命令在空军毒气掩护下突围,而擅令夜间突围,是自找灭亡。”
黄维的人缘确实差到了极点,他全军覆没之后老蒋骂他,他去救黄百韬的时候,刘峙也骂过他:“二野主力已先到涡、蒙地区阻击黄维兵团,而国民党军得来的情报则是这方面没有解放军的野战军。刘峙及其参谋长每天骂黄维行动迟缓,按兵不进。”
老蒋和刘峙骂黄维,黄维没听见但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骂黄维,则是骂了后半生,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杨伯涛特赦后每天就做三件事——吃饭、睡觉、骂黄维“外行”。
实事求是地说,黄维在抗战中也是打过硬仗的,但就是因为不知道随机应变而只知死打硬拼,这才得了个“书呆子”的绰号。
抗战中的黄维既有呆气更有勇气,但是在淮海战役之中,黄维就只剩下呆气了,他手四个军长三个被俘一个战死,包括杨伯涛在内的被俘三个军长写回忆文章,基本都没说黄维好话,倒是对逃得极快的副司令胡琏没有多少怨言——杨伯涛甚至认为如果兵团司令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他们就可能越过双堆集逃到固镇与李延年兵团会合了。
杨伯涛这种想法似乎有些一厢情愿,如果他参加了杜聿明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研究是战是逃的重要会议,一定会认为这四个中将都是外行——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甚至朝令夕改,看来老蒋的中将司令们,水平也都跟黄维差不多,甚至一个更比一个外行。
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刘峙先行一步逃到了蚌埠,杜聿明也终于获准撤离徐州,但就在他准备向永城逃窜的时候,于1949年12月3日上午10点接到了飞机投下来的老蒋亲笔信:“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还是舍不得黄维!杜聿明看了老蒋的亲笔信,气得鼻子都快歪了,他当时可以说是又气又怕:“蒋介石又变了决心,必致全军覆没,我先准备即向永城出发,但再一想空军侦察的情况,认为如果照原计划撤退到淮河附近,再向解放军攻击,解了黄维之围,尚可将功抵过。但是万一沿途被解放军截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又不能照预定计划解黄兵团之围,蒋介石势必迁怒于我,将淮海战役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我,受到军法裁判。”
杜聿明一时间没了主意,只好命令各兵团原地驻扎,一直拖到天黑,才发现不但救不了黄维,连他们自己也走不掉了。
12月3日枪炮声响了一晚上,4、5、6日又打了三天,担任突围先锋的邱清泉碰得头破血流而寸步难行,只好向杜聿明报丧,杜聿明这才带着邱清泉、孙元良来到李弥的兵团司令部开会研究何去何从,这时候就看出邱清泉也是色厉内荏并真的麻爪了:“孙元良说:‘目前林彪已率大军南下,我们攻击进展迟缓,掩护阵地又处处被突破,再战下去前途不乐观,现在突围尚有可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目前只有请主任当机立断,才可以拯救大军。’孙是一个善于讲话的人,讲得十分动听。邱清泉连称:‘良公的见解高明’李弥比较沉静,未发表意见。孙、邱二人竭力鼓动李弥一道突围,最后李弥说:‘请主任决定,我照命令办。’”
李弥比邱清泉更聪明,比孙元良更善于奔跑,在是否违抗老将命令的问题上自任不会表态,杜聿明此事又显示出了他优柔寡断的个性,表示三天前逃跑还可以,现在为时已晚,而且重武器丢光也不好见老蒋——绕来绕去,还是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
三个兵团中将司令已经表示唯他马首是瞻,按理说在这关键时刻,杜聿明应该当机立断,但杜聿明只讲困难不说办法,居然表示他们当前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万一各兵团打不破敌人,反不如照他的命令坚持打到底,老头子有办法集中全力救我们出去,否则我们只有为他效忠了事。”
在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一再坚持下,杜聿明才勉强下了逃跑命令,但还是前提是这三个兵团司令保证“重武器、车辆非至不得已时不能丢掉”才行。
看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老蒋为什么那么重用杜聿明了——他们还真有些共同点,那就是为了保住芝麻,甚至可以搭西瓜,最后必然是芝麻没捡到,西瓜也丢了:如果杜聿明按郭汝瑰的计划路线逃跑,只会丢掉重装备而不会全军覆没,那也正是郭汝瑰制定计划的用意,没想到杜聿明比郭汝瑰还“大方”,连装备带人,全都留在了淮海。
邱清泉是完全懵圈了,他一开始拉着能说会道的孙元良一起给杜聿明施压,孙元良全军覆没只身出逃,邱清泉又开始抱怨:“今天攻击全无进展,西面、南面敌人阵地重重,无法全军突围。我仔细考虑孙元良的主张,简直是自找毁灭,如何对得起老头子?”
一到关键时刻,就变成了外行埋怨万行,最后杜聿明终于承认自己也是个外行了:“第十六兵团在解放军天罗地网下突围,除孙元良个人只身化装逃走外,部队大部被歼。军长胡临聪、汪匣锋等将领均被俘。这个兵团就是在我的张皇失措之下糊里糊涂完蛋的。”
一个兵团接一个兵团完蛋,杜聿明也兵败被俘,比较而言,参加这次军事会议的四个中将,其实并不比黄维“高明”到哪去,如果杨伯涛不是在双堆集之战中被俘,他旁听之后是不是也会认为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都是外行?
老鸹落在猪身上,谁也嫌谁黑。杨伯涛自己要是内行,也不至投水之后再爬上来了。胜则争功,败则诿过,结果是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失败,这也给读者诸君留下了有趣的问题:如果杜聿明不是自作聪地“另辟蹊径”,而是按照郭汝瑰画好的路线逃跑,是不是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黄维在双堆集的抵抗十分顽固,邱清泉和李弥、孙元良是不是比黄维还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