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闲着刷视频,又看到七星山荒野求生真人秀。看着那些参赛选手徒手生火、掏蜂窝、吃虫子,我忽然脑补了一下:如果换成我去荒野求生,会是什么画风?
大概——不会太好看。
虽然我是地质专业,野外经验也算丰富,地形地貌一眼能看个八九不离十,路边的植物也认识不少,可真正意义上的“荒野求生”,我可能真的不如节目里的选手专业。他们那种打绳结、钻木取火、抓老鼠的本事,我真没学过。更别说吃野味这种操作,光是想象一下,我可能先把自己劝退。
但如果换一种求生方式,比如德爷、贝爷那种“穿越式求生”,倒可能更适合我。
毕竟,搞地质搞久了,训练出来的本能是:看地形、找方向、判断环境变化。山脊、山谷、冲沟、坡向、岩性、植被分布……这些线索在别人眼里也许只是风景,在我们眼里却是最可靠的“地图”。遇到不熟悉的区域,我大概率不会慌,因为地形会告诉你很多答案;植物也会给出不少提示,比如哪里可能有水、哪里可能有路、哪里适合扎营。
食物方面,我虽然不会抓老鼠之类,但找点野果、浆果、蚂蚱之类的,倒是不难。
至于搭建庇护所,我反倒很有信心。地质人野外作业时最讲究“就地取材”和“找安全地形”。哪里能遮风、哪里远离蛇虫鼠蚁、哪里地势不至于积水……这些判断比生火简单太多了。搭个架子、铺点草、找几根大石头固定一下,勉强住几晚问题不大。
所以,如果真的让我去荒野求生,可能我不是那种能靠一把小刀活三四十天的硬核型选手,也不是能生吃活物的猛人,但让我在荒野里从 A 点走到 B 点,我大概率能走得挺稳。靠地形找路、看植物识环境、吃点野果凑合一下、夜里搭个临时庇护所——这反倒更像我能胜任的方式。
荒野求生的形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都要刀头舔血、火里取食。有时候,认识土地、读懂环境、顺势而为,也是一种更温和、但同样可靠的生存方式。
如果我真上了节目,大概不会成为英雄,但至少,不会在荒野里迷路。至少我希望如此。
上一篇:为何开展《玩具安全》系列国标修订?工信部答中国网:与国际标准“接轨”向世界提供更优质产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