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金
你是否曾在短视频平台上反复刷到过这些片段?
无论是那惊艳手法配合过安检的经典桥段,还是控雨术的奇幻场景——这些令人过目不忘的内容,都出自电影《惊天魔盗团》系列。
时隔近十年,《惊天魔盗团3》终于归来。
目前该片稳居单日票房亚军,累计票房已近2亿元,业内预测其最终有望突破3亿。回顾前作:《惊天魔盗团》于2013年收获1.42亿票房,《惊天魔盗团2》则在2016年拿下6.37亿,位列年度票房第21名。
相比当前不少影史IP系列在多年后选择重启或续写,《惊天魔盗团3》难得地实现了原班人马的回归。面对观众群体的更迭,能够取得如今的票房成绩已属不易。
而接下来即将上映的《疯狂动物城2》,其前作同样于2016年面世。自续集官宣以来,便被寄予厚望,不少业内人士预测其有望超越前作15.38亿的票房纪录。
系列电影已成为当前电影市场中能够获得稳定收益的重要类型。它们通过IP品牌与观众建立深度连接,在持续创作中不断寻找新鲜感,焕发IP新价值。
然而,这些时隔多年再度回归的IP,究竟是如何重新维系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呢?
对《惊天魔盗团》系列而言,第三部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片尚未公映时,《惊天魔盗团4》就已官宣同步筹备。
在前两部中,由四位魔术师组成的“四骑士”凭借精妙的障眼法,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猫鼠游戏。到了第三部,“四骑士”再度集结,并与三位新生代魔术师联手,展开全新的冒险。
从成片来看,影片内容更多地聚焦于人物代际的传承。
在重要场面的设计上,也试图创造新的经典桥段,类似前作中“过安检”的桥段依然有所呈现,但未能再现《惊天魔盗团2》中那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
与前两部在豆瓣均保持7分上下的口碑相比,《惊天魔盗团3》开分仅6分,表现略显逊色。不少观众的批评集中在新生代角色的加入未能带来新意,同时影片似乎丢失了该系列的核心魅力——魔术技巧的扎实展现。
这也回到了该系列最初走红的关键:魔术技巧不仅是人物的核心技能,更是剧情推进的创作根基。然而在《惊天魔盗团3》中,魔术沦为表面的视觉包装,失去了内在逻辑,几乎变成了一种“魔法表演”。
影片几乎复刻了前作的反转与诡计设定,无论是“遗孤复仇”的故事框架,还是“魔术欺诈”的情节填充,都未能跳出陈旧模板的重复。魔术变成了主角单纯“炫技”的工具,而非推动叙事的核心动力。这样的处理,不免让满怀情怀走进影院的观众感到失望。
这种口碑反响也与该片的受众构成相互印证。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购票画像中核心观众为25-29岁的男性群体,且多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但有趣的是,在观影人群的年龄分布上,20-24岁观众的潜力反而大于30-34岁群体,两者之间相差近十岁。
可以看出,当前观影主力与前作观众有较高重合度,多为中频或高频观影人群。而05后等更年轻的观众群体占比相对较低。
与动画电影可通过线下活动、周边衍生等方式持续拓展IP影响力相比,真人电影在这方面略显被动。
以《惊天魔盗团》在中国内地的宣传为例,片方紧紧抓住前作的出圈片段进行唤醒传播。“我注意到,电影定档后不仅发布了回忆向的预告,同时通过多个外围账号持续发布前作切片,以此激活核心观众的观影记忆。”从事电影宣传的小梦分享她的观察。
对于真人电影IP,宣传前期的重点必然是“唤醒”。
她指出,年初的《唐探1900》也或多或少地通过类似方式,在短视频平台激活观众对该IP的记忆,对于《惊天魔盗团》这样间隔长久的IP而言,这一策略更为关键。
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性,恰好强化了宣传的唤醒功能。
“不仅是《惊天魔盗团》这类真人电影,作为动画片的《疯狂动物城2》前期同样借助短视频进行观众记忆唤醒与印象强化,”小梦指出,《疯狂动物城2》自今年传出引进消息以来,就有计划地在短视频平台重复投放前作的经典桥段。
“尼克狐尼克,你被捕了。”“为什么?伤了你的小心脏?”这段配音曾在短视频平台引发映后二创热潮,也让兔朱迪与狐尼克的CP组合再度引发讨论,不少网友模仿两个角色的互动模式,一度成为双人拍照的模板。
而在《疯狂动物城2》的前期宣传中,片方率先复制了这类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内容,并融入新角色蛇“盖瑞”,“这种方式不仅带动了观众新一轮的互动传播,也让大家提前熟悉了新角色。策略不算新颖,但确实有效,”小梦总结。
除了主打兔朱迪与狐尼克的CP向内容,前作中备受观众喜爱的树懒“闪电”,也通过经典片段的短视频传播,成功唤醒了观众的集体记忆。
可见,在IP电影跨越时间周期、试图与新一代观众建立连接的征程中,短视频平台已不再仅仅是宣传渠道,更扮演着为IP价值“续火”的关键角色。
它以碎片化、强互动的方式,将过往的经典记忆打包成易于传播的情感货币,高效地完成了对老观众的“情怀唤醒”与新观众的“印象预习”。
无论是《惊天魔盗团》复刻经典桥段,还是《疯狂动物城》再造互动模版,其核心都是将IP的核心资产——无论是魔术奇观还是角色关系——在短视频场域内转化为持续的社交话题与共创内容。
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将IP从被动消费的“旧梦”,打造成了可参与、可再创作的“活水”。
它让IP的生命力不再仅仅依赖于一部新作的间歇性爆发,而是通过平台与用户的日常互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期主义维系与动态生长,为IP的价值延续,奠定了新的基石。
/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