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宋徽宗赵佶,很多人都恨得牙痒痒:要不是这货实在太无能,北宋何至于走到靖康之耻这一步?
然而,赵佶只是宋神宗的第11个儿子。宋神宗的继承人,本是赵佶的六哥宋哲宗。
即便是宋哲宗去世之后,赵佶也还有哥哥尚在人世,按理说,轮不到赵佶继承皇位的。
他是被向太后强行扶上皇位的。
如果是让宋哲宗选定继承人,多半轮不到他。
那么,宋哲宗临终之前,明知道自己没有儿子,为什么却没有提前指定皇位继承人呢?向太后又为什么选择非嫡非长的赵佶继位?
元符二年(1099年)9月,宋哲宗唯一的儿子夭折。仅仅过了4天,他的爱女扬国公主又夭折。
连着丧子丧女,尤其是失去唯一的儿子,让素来体弱多病的宋哲宗备受打击。他的身体开始急剧恶化。
但是宋哲宗向来不愿意让外人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
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咯血,但是每次咳嗽的时候,都要用手帕捂着嘴,之后再把带着斑斑血迹的帕子交给内侍,让内侍秘密处理掉。
就连御医,也不许外传皇帝的病情。
所以,朝臣们对皇帝的身体情况,缺乏基本的预估。他们只知道近来皇帝抱恙,却没有想到,不到25岁的皇帝,会这么快倒下。
元符三年正月初十,宋哲宗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他的心腹大臣,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这一天,宋哲宗终于精神好了些,召宰相章惇等人进宫问话。
大臣们看到宋哲宗穿戴齐整地坐在御座之上,虽然看起来憔悴,但精神尚可。
他们仅仅是向皇帝汇报了一些日常工作,并询问了一下皇帝的病情,便离开了。
没有人想到,要让无子的宋哲宗考虑继承人的事。
当天晚上,宋哲宗的病情急剧恶化。第二天,他的心腹大臣再去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无法下床,只能靠在床上接见他们。
但此时,无论是宋哲宗还是这些宰辅大臣们,依然对宋哲宗的身体持乐观态度,没有谈到继承人问题。
这是大臣们最后一次见到活着的宋哲宗了。
正月十二,眼见不治的宋哲宗,再次急召大臣。但当大臣们赶到宋哲宗居住的福宁殿的时候,却被告知,太后已经来了。
宋朝的男女大防非常严重。太后既然到了福宁殿,大臣们就进不去了。
此时,在宋哲宗的病榻旁,站着两个女人。
一个,是宋哲宗的嫡母向太后;一个,是宋哲宗的生母朱太妃。
她们都紧紧盯着奄奄一息的宋哲宗,希望从他的口中,听到关于继承人的遗言。
朱太妃伏在宋哲宗身边,希望他亲口说出,立自己的同母弟弟,也就是朱太妃的另一个儿子,简王赵似,为新一任皇帝。
但宋哲宗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这时,向太后一把拉过朱太妃,信誓旦旦地说:他已经告诉我了,他要立端王赵佶。
从后面向太后的表现来看,立赵佶,并不见得是宋哲宗的意思。
除了她的一面之词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听到宋哲宗关于继承人人选的只言片语。
更何况,宋哲宗就算要立弟弟,也是立自己的同母弟弟,而不是立非嫡非长、看起来也不见得多贤能的异母弟弟赵佶。
但是,宋哲宗已经无力反驳向太后的话了。他很快就停止了呼吸。
宋哲宗去世之后,太后向氏召来宰相们,商议下一任皇帝的人选。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向太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她接下来的选择。
向太后,并不是宋哲宗的亲生母亲。她是宋神宗的皇后,是宋哲宗的嫡母。她本人并没有生有儿子。
根据宋朝的规定,宋哲宗登基之后,把她尊为皇太后。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反而只能被称为太妃。
宋哲宗长大亲政之后,大力提拔自己生母朱太妃的地位,让朱太妃各方各面的待遇和向太后几乎平齐。
但宋哲宗依然没能突破礼法,把自己的生母尊为皇太后。
这段时期,向太后虽是嫡母,却对宋哲宗相当敬畏。
史书记载,有一次宋哲宗突然来拜见向太后,但向太后只穿着平常的衣裳,没穿正式的礼服,都惶恐得要向宋哲宗谢罪。
而且,在变法方面,宋哲宗是激烈的新党支持者,而向太后则是一个不太敢表明自己见解的旧党支持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向太后对宋哲宗本人、对宋哲宗的母亲朱太妃,都有不小的怨恨。
她不会愿意看到,宋哲宗的同母弟弟、朱太妃的另一个儿子,登上皇位。
向太后见到宰辅大臣们,抹着眼泪说:皇帝已弃天下,请大家一起商量一下,该立谁为下一任皇帝。
宋哲宗最信任的宰相章惇,毫不犹豫地说:按照礼法,自然是该立大行皇帝的同母弟简王。
这下向太后可不乐意了。要是让情敌朱太妃的第二个儿子也当上皇帝,她更要被朱太妃压制了。
于是,向太后反对说:我没有儿子,所有的王爷,都是庶子。
这下子,章惇一时之间也无话可说。毕竟,在礼法上,嫡子的继承权是在前没错,但宋哲宗和简王赵似并不是宋神宗的嫡子。更何况,说出这话的,是宋哲宗的嫡母。
于是,章惇提出了另一个人选:既然都是庶子,那就应该按照长幼来排继承顺序,当立宋哲宗活着的弟弟里年纪最大的申王。
向太后依然不同意。他的理由是,申王赵佖眼睛有残疾,不适合作为人君。
这条理由,和她前面反驳简王赵似一样,都是乍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大臣们如果非要较真,也可以找到理由否决她。
毕竟,历史上又不是没有残疾的皇帝。
这个时候,大臣们都意识到,向太后已经有有了人选了。
果然,向太后缓缓地说:除了眼睛有残疾的申王之外,宋哲宗年纪最大的弟弟就是端王了,当立端王。
端王,就是宋哲宗的十一帝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为了提高这句话的说服力,向太后还搬出了刚刚去世的宋哲宗: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
当然,宋哲宗本人有没有说过这句话,那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认为,如果宋哲宗真的留有立端王赵佶的遗言,那向太后一开始就不会让大臣们商量了。
果然,宋哲宗生前最信任的章惇,也不看好赵佶。毕竟赵佶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个喜欢声色犬马和画画的花花公子。
章惇情急之下,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这些宋哲宗看重的宰辅大臣,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有着竞争关系。
宋哲宗去世,他们也会想在太后和新皇面前露脸,免得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不能得到新帝的重用。
于是,还没等向太后开口反驳,一个叫做曾布的大臣就站了出来,厉声喝道:章惇,听太后处分!
章惇沉默了。
他知道,如果所有的大臣都反对赵佶,太后或许得听从他们的意见。但是如果自己的同僚不愿意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他即便身为宰相,他的话也没有多少分量了。
非嫡非长的端王赵佶,就这样登基为帝,也就是宋徽宗。
宋哲宗时期唯一的宰相章惇,很快就被贬出京城。
支持宋徽宗上位的曾布,得以上位宰相。
提议宋徽宗继位的向太后,则如愿以偿地垂帘听政。在宋哲宗在位期间,她可没有这样的待遇。
而北宋王朝,则敲响了丧钟。
我们查阅史料,赵佶在登基之前,并没有和向太后亲密或者讨好向太后的记载。
他更没有贤良的记载。正相反,从章惇对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赵佶的名声,并不算好。
如果说,向太后不愿意看到宋哲宗的同母弟赵似登基,是因为不想再一次被朱太妃压过的话,那么她为什么要否决继承顺位排在赵佶之前的赵佖呢?
向太后的理由,是赵佖眼睛有残疾。但是如果赵佖的眼睛真的严重到不足以做皇帝的话,那么章惇从一开始就不会提议他。
否决赵佖,力挺赵佶,完全是出于向太后的私心。
那么,向太后可以从赵佶登基这件事上,得到什么好处呢?
其一,扶继承顺位靠后的赵佶上位,向太后可以有从龙之功。
向太后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之所以能当上太后,是因为她是宋神宗的皇后,宋哲宗的嫡母。
她在宋哲宗在位期间,虽有太后的尊荣,却没有太后的权力。
宋哲宗突然来拜见向太后,向太后都会因为没穿朝服而向宋哲宗谢罪,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向太后这个太后,当得相当没有安全感,甚至有点憋屈。
所以,在宋哲宗去世之后,她选择新皇帝的第一考量标准,就是要比以前过得更舒坦。
所有的皇位候选人,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她如果想提高自己在新皇心目中的地位,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新皇感激他。
如果是赵似或者赵佖登基,他们的继承顺位本就靠前,至于谁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就看对礼法的理解方式了。
他们就算登上皇位,也不会感激向太后的。
唯有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继承顺位都靠后的赵佶扶上皇位,赵佶才会感恩向太后,向太后以后的日子,也才会过得更舒服。
自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末年的朝堂之上,分成新、旧两派。随着朝政大权的变迁,他们一会儿东风压倒西风,一会儿西风压倒对方。
宋哲宗是坚定的新党支持者。他亲政之后,便将旧党要么贬官,要么流放,逐出了朝堂。
向太后则是一个隐藏的旧党支持者。当然,宋哲宗在位期间,她是说不上话的。
而皇位候选人当中,赵似是宋哲宗的同母弟弟,想来和宋哲宗一样,是支持旧党的。
赵佖的倾向,史书没有记载。但向太后不愿意支持他党皇帝,可能他平时的表现,也是倾向于支持新党的。
而赵佶,平时就是个花花公子,至少在他登基挺长一段时间之后,都没有流露过他支持新党的倾向。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登基前的赵佶,其态度,要么是对新旧两派不闻不问,要么是倾向于支持旧党的。
于是,向太后选择了他。
赵佶当上皇帝之后,果然慷慨地报答了向太后。
他登基的时候,已经19岁了,完全可以亲政了。他的哥哥宋哲宗,是不到17岁就亲政的。
但是赵佶却以自己稚嫩唯有,将朝政大权交给了向太后,请向太后垂帘听政。
后来,赵佶又大肆封赏向太后的兄弟,甚至把向太后的兄弟破格封为郡王,甚至连她的祖上几代都追封了。
向太后对赵佶的鼎力支持,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赵佶却带着北宋王朝,走上了陌路。
历史不能从来,我们无法确定,如果当初登基的是赵佖或赵似,而不是宋徽宗赵佶,北宋还会不会这么快灭亡。
但是,我们看北宋灭亡的全过程,宋徽宗的骚操作是脱不了干系的。如果他不那么昏庸,北宋或许还能延续一段时间,也不会有靖康之耻了。
向太后为了自己的私心,力挺赵佶为新帝,实在是大错而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