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208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重视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02、从根源上避免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
03、重视疾病的早期征兆,防止病情愈演愈烈
04、孩子患病后,要找到合适的康复路线图
此图为AI生成
每年的4月7号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节日主题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3年的疫情让大众对防范疾病有了更加强烈的意识,即使现在进入后疫情时代了,很多人仍非常注重自身健康,有意识地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侵入。从这个角度来看,疫情反而给这部分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而心理健康跟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希望网友们除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之外,也要留意自身的精神心理状态,掌握高效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帮助自己及家人预防精神心理障碍。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怎么做好精神心理方面的预防,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更加心身健康地成长。
01、重视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因医术高明,被称为“华夏医祖”。扁鹊的大哥、二哥也是从医的,但名气都比不上他。
传闻,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三兄弟的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感到疑惑:“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事先铲除了病因,他的名气自然无法传扬出去;
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这令很多人误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就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但个中的道理却发人深省。扁鹊三兄弟擅长的领域,刚好对应了医学上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如果用管理学的话来说,扁鹊大哥擅长的是“事前控制”,扁鹊二哥擅长的是“事中控制”,而扁鹊先生擅长的是“事后控制”。
一级预防,指的是病因预防,是指症状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针对致病因素、或者危险因素采取一些措施,这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就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如果扁鹊所说的话是真的,那他的大哥不但精通医术,还特别擅长跟人沟通,说服别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别让病因出现,疾病自然就不会发生了,实现了“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也称为“三早”预防,也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在疾病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及时干预和控制,往往很容易就治好了。
扁鹊二哥擅长的就是这个阶段,他有很好的预判能力。别人眼里的小病小痛,在他眼里就是危险的信号,他及时采取了治疗,防止病情愈演愈烈。
三级预防,也称为临床预防,主要是指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防止患者出现伤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简单来说,也就是疾病症状已经比较严重了,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了,患者又担心又痛苦,这时候才采取一些治疗,争取把病治好,又或者尽量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
所以,如果大夫能实现这个目标,往往能给人一种“妙手回春”的感觉,患者和家属感激不尽,觉得这个大夫真牛,所以大夫声名远播。
当然,当疾病发展到这个阶段时,确实是比较棘手的。大夫能救人于危急之中,的确很厉害,扁鹊的医术也不是盖的。
那他为啥那么谦虚,说大哥、二哥都比自己厉害?这是因为从医多年的他,深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如果前面的预防做好了,很多人不必受到病痛的折磨。
可惜,大众往往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等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强烈的不适感时,才去就医,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02、从根源上避免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罹患精神心理障碍,不少父母有意识地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时代的进步,是难能可贵的。
希望有这种觉悟的父母不要只停留在“有意识”的阶段,更要行动起来,不断学习、提升,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用高效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真正具备引导孩子心理健康的智慧、能力,甚至帮助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AQ)。
从“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角度出发,父母可以参考下面的科学措施。
首先,从孩子还在娘胎里时,父母就要有“一级预防”的意识,从根源上防范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问题甚至障碍。
比如在母亲怀孕时,父母要保持关系融洽,丈夫多包容、体贴妻子,让妻子保持愉悦、平和的心情,还可以进行科学的胎教。
在孩子出生后,父母更要懂得真正的科学育儿方式,别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动辄批评、否定,甚至打骂。
对于这个问题,有些父母感到疑惑:我们夫妻感情良好,对孩子也很民主、宽松,从没有打骂过孩子,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那按理来说,我们的原生家庭氛围非常好呀,孩子很快乐呀,但为什么孩子的抗压能力还是比较差,甚至得了精神心理障碍?
对于这种情况,问题往往在于父母只给了孩子宽松和自由,看起来很尊重孩子,但其实没有及时回应、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并未做到真正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亲子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矛盾与冲突,但比较疏离。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对自己挺好的,也不会给自己压力,但就是不亲近,很多心里话他们不愿意跟父母讲。
所以,在真正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中,家庭成员之间是打心底地亲密的,父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原生家庭就像土壤,孩子就像幼苗,若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不良,就意味着土壤是贫瘠的,幼苗也会长不好。即使孩子只是遇到小风小雨,也很容易形成心理打击,埋下精神心理障碍的隐患。
若家庭氛围良好、亲子关系真正亲密,则土壤是肥沃的,树苗茁壮成长。哪怕孩子遭遇了大风大雨,也能够在磨砺中健硕成长,甚至越挫越勇,最终成人成才。
而且,父母要有意识地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引导孩子建立高逆商(AQ)。
有些父母安排孩子去参加军训式的冬令营、夏令营,让孩子到农村、沙漠中“吃苦”,或者去搬砖,以为这就是挫折教育,能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但其实未必。
如果孩子对这些安排是同意的、乐意的,那确实有可能能起到一定的磨砺意志的作用。可如果孩子并不乐意,是父母强迫的,那不但没法提升逆商(AQ),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随着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我们已经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现在的孩子们不必再受生活上的苦,他们更多要面对的是精神上的困难与挫折。
所以,父母没有必要刻意让孩子吃生活上的苦,反而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和情绪,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挑战时,父母及时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有意识地复盘和分析。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综合性归因模式”——既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更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升。
哪怕孩子遭遇挫折或者犯错后,需要承受一些不良后果,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和承担,以此警醒自己别再犯类似的错误,更好地成长。
从本质上来说,建立高逆商(AQ)其实是教会孩子在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克服“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不要一遇到挫折与困难就退缩、逃避、过度外归因。
高逆商(AQ)不但能够有效地预防精神心理障碍,也是决定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第一位因素,所谓的情商(EQ)、智商(IQ),反而只是排在第二位、第三位。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便一味“鸡娃”,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一度是“别人家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可这些孩子却未必能真正成功,有的上了高中或大学之后,因为抗压能力不足、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反而罹患精神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可能因为心理上的某一个bug,引发人生悲剧。
今年1月,美国硅谷发生“清华大学谷歌工程师陈立人暴力杀妻案”,轰动全网!陈立人的成绩和履历极其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中的天花板,是父母“鸡娃”的模范作品,可最终他却残忍杀妻!
我们分析过这个事件,陈立人的暴行不是出于精神疾病的所谓遗传,也不是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而是源于他父母采取了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无意中给儿子埋下了一个精神心理“大雷”。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正确的“鸡娃”是先引导孩子建立起高逆商(AQ),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引导孩子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又或者说,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高逆商(AQ),而不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后续有机会再撰写文章分享如何建立高逆商(AQ)。
还有,父母自身要养成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并引导孩子也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及看法,学会向内寻求自我价值。
否则,如果孩子太在意外界的目光,很容易出现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异常。我曾一度有这种人格异常,但后来成功逆转。
总结上面所说的,如果想从根源上预防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问题甚至障碍,父母至少要从3个方面去努力:良好的家庭氛围及亲密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建立高逆商(AQ)以及宠辱不惊的心态。
03、重视疾病的早期征兆,防止病情愈演愈烈
精神心理障碍的二级预防,是要识别、重视预兆。
有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开朗、乐观,但并不代表其精神心理状态就是健康的。这就要求父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征兆,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高效知识,及时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信号。
父母尤其要留意凶险的“微笑型抑郁症”。这类型的患者擅长伪装,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可内心早已非常痛苦、压抑。一旦孩子心理压力过载,决定自杀,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极高!
父母千万不要等到悲剧发生后才后悔莫及,更不要以为精神科医生、心理老师能完全识别,这是不现实的。父母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学会识别“微笑型抑郁症”。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个体意识水平正常情况下,精神心理问题是逐步发展的,往往会遵循这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规律: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重性精神障碍(也就是大众所说的“重性精神病”)。
这实际上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孩子不是一下子就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他们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学习成绩明显下滑,甚至上不了学。有些孩子的性格还会明显发生改变,变得容易生气烦躁,又或者变得胆怯内向。
此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重视,可以不一定带孩子去精神科就诊,但要及时了解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并积极解决。这就是“二级预防”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一位高中患者小逸,他当时不肯上学,一上学身体就发烧。但他的情绪症状不严重,在家的表现和作息是比较正常的,也没有被诊断为精神心理障碍。
可小逸妈妈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了,她没有逼迫孩子上学,而是赶紧想办法解决。她向一位好友求助,恰好好友的丈夫是我的大学同学。在我同学的推荐下,小逸的妈妈联系上我,带儿子前来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
正是因为小逸妈妈的及时重视,小逸仅仅接受了12个小时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就走向康复了。他回家之后顺利复学,考上了本科,后来还考上了研究生!
小逸就属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成功例子,如果他继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罹患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可能被主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
小逸的妈妈后来也说,她陪儿子前来就诊时,看到别的青少年患者两眼无神,“这些孩子一看就知道是拖了很久了,我看着也心疼。我很庆幸,我及时把儿子带到这里来!”
确实,在临床中,像小逸这么幸运的患者并不多。很多患者父母未能抓住最佳干预的时机,孩子已经患病很久了,病情越拖越复杂,后续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来帮助孩子康复。
希望父母要克服人性中的“侥幸心理”,不要总认为孩子只是青春期叛逆,过几年就好了,这很有可能会令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有研究证实,就算是大众眼中的“重性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如果能做好二级预防,在早期阶段进行规范的治疗,许多患者是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的。
04、孩子患病后,要找到合适的康复路线图
如果孩子已经被诊断为精神心理障碍了,父母要及时找到真正适合孩子和自身家庭的康复路线图,进行有效的“三级预防”。
很多孩子辗转求医,但效果都不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都疗效不佳,父母感到非常绝望,认为孩子的一辈子都没希望了,陷入灾难化思维中。
而父母的焦虑、恐惧会令家庭氛围更加压抑,孩子的心理压力更大,病情恶化,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决定自杀,尤其是如果家里还有兄弟姐妹的话,孩子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也知道父母还有其他孩子作为精神支柱,他们很可能会决断地一走了之。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降低焦虑和恐惧,及时恢复理性。如果孩子久治不愈,说明之前的康复方法很有可能不适合孩子。父母更加不要再盲目地带孩子四处求医了。
这时反而要停下来、静下心来,父母加强自我反省和学习,加强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高效知识,知道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然后再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利弊,比如精神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疗法、营养疗法等等,根据孩子的感受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路线图。
只有方向对了,慢才是快,孩子的病情才能慢慢好转起来。
另外,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这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父母过往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可能是简单、粗暴的,对孩子造成了不少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学会“自我家庭治疗”,修复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进而修复家庭系统中的问题,这能大大缩短孩子康复的时间。
也就是说,“三级预防”除了要为患者提供对症治疗,还要有意识地“治家”,改善患者的家庭氛围,患者过往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容易被激活,也不易形成新的心理创伤,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
患者走向康复后,这段患病经历还能转化为患者、乃至整个家庭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