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活动现场,广州中学贾素霞老师讲思政课 |
总策划|林如敏
策划|龚丹枫 卫轶
统筹|何宁
【开栏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东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与抗战前沿阵地,如何以丰厚的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铸魂脉、育新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集思广益——聚焦广东大中小学思政课创新与实践”栏目,挖掘思政课优秀案例、展现教师风采、推广特色研学实践,为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凝聚强国复兴的青春力量。 (何宁)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秦小杰 郭子扬 实习生 岑倩 武依洋
秋季新学期开学在即,如何让抗战历史在思政课堂中生动呈现,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青少年心灵?8月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6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台授课,以差异化教学设计诠释同一主题,生动展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也为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提供了鲜活范本。
教学展示:各学段教师“同题”授课
活动中,6位教师紧扣“讲好抗战历史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主题,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打造层次分明的思政课堂,通过差异化教学让抗战精神转化为青少年成长养分。
小学课堂,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罗笑老师以校友冼星海故事为切入点,设计“抗日电影院”“数字人对话”等互动,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情感体验,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国种子。
初中课堂,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秦滢老师以赵一曼绝笔信牵引情感,AI智能体让学生与先烈跨越时空“对话”,在互动中领悟和平年代的青春担当。
高中课堂,广州中学贾素霞老师构建“1-9-4-5”密码框架解码历史,通过家庭故事分享、争议话题辩论,既肯定正面战场功勋,也客观分析片面抗战路线问题,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
中职课堂,广州市技师学院姜兴莹老师以谜语激发学生兴趣,从四个维度解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并通过杨靖宇的事迹,将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联结,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志向。
高职课堂,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周志鹏老师立足全球视野,将抗战烽火中的攻坚克难与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卡脖子”技术突破中的时代责任。
本科课堂,华南师范大学李立华老师则从学理层面剖析抗战精神,结合解密档案与日方史料,阐释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国际主义内涵,鼓励学生形成独立见解。
广东实践: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广东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先后印发《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措施》等文件,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南粤优质思政课程建设计划”,评选建设高校优质思政课例327项、中小学优质思政课程100门,打造“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等精品课程。依托“学习强国”“粤政易”“粤教翔云”等平台,面向全省学校共享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及在线示范课程库等,为各学段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广东构建了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每年培训思政课教师约2500人次;按片区设立11个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12个高校名师工作室发挥“头雁效应”,与81个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培养骨干教师队伍。一系列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推动全省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塑造立德树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