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率领九千淮军进驻上海,为何会被民众和英军嘲讽为叫花子兵?
李鸿章,李二先生,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作为晚晴末年的政坛名人,洋务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李鸿章这传奇一生的开始,可以说是和这被讥笑为“叫花子”的九千淮军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九千淮军,才有了日后,那个虽是汉人却能出现在满清政堂,叱咤风云、荣耀一生的奇观。
作为一个汉人,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七年,考中翰林院庶吉士,被委以一个闲散文职,如果没有淮军的出现,他可能终其一生,只能做到翰林院尚书的位置,一生兢兢业业,做个可有可无的编修史书的文官。
可能是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老话。属于他的大机缘来了。
太平天国运动,来势凶猛,朝廷允许各地官员经举荐后,在当地组织团练,用以抵御农民武装。因为跟着父亲在家团练,有过多次收缴农民武装运动的经验,深谙为将之道。于是在恩师曾国藩担任两广总督筹建军队时的他被授以重任——招募将士组建淮军。
而彼时的太平天国则攻占了大部分东南地区,致使许多商人被迫移迁上海。这些商人带着大笔资金逃到上海的现象,引起了清政府和太平军的广泛关注。太平军怎么会放任这一大笔钱白白溜走呢,于是多次派军攻占上海,慌乱之下的商人们斥巨资寻求外国军队的保护。而李鸿章此行的目的,就是保住上海。
带着这九千淮军奔赴战场,由于战况紧急,军备不发达等一系列因素,这九千淮军最终由上海某银行斥资18万两白银,租借英军7艘商船,分批运往上海。
本就是抽调各地团兵组成的军队,在经历海上的漂泊之后,极为不适。初到上海的他们不仅衣衫破旧而且精神也比较萎靡,本就对英军高度谄媚的商人在看见朝廷军队竟然这番模样时,便与英军一同贬低嘲笑淮军,说他们好似一群乞丐。
可李鸿章并为因此而与英军产生不愉,而是劝勉他的士兵说:一支军队,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战斗力,而不是军备,等我们战胜起义军,一定能够震慑住这帮人。
事实证明,李鸿章确实是有军事才能的,三次恶战,使他成功守住了上海,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体制,改革淮军的组建方式、管理体制,并以高价购买洋人的武器枪炮,对淮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武装。
此后的四十年里,淮军作为李鸿章乃至整个大清朝手中的利器,以主力军的荣誉,参与了多次抗帝活动,为李鸿章的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