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和讨论二战苏德战争时,有个对交战双方都具借鉴意义的共同点,那就是防御比进攻作战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苏军方面讲,朱可夫虽然能攻会守,但仍然算到防御将领行列,而罗科索夫斯基和瓦图京却是苏军进攻的主力;从德军方面来讲,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算是闪击战的核心,但莫德尔却是德军进攻转防御的中坚力量。
01苏德战争,只要是进攻战斗,双方都打得有些冒险
1941年6月22日,德军分三路大军突然进攻苏联,虽然前三个月德军所向披靡,但在进攻莫斯科时却马失前蹄,闪击战不可战胜的神话瞬间破灭。同样,战争打响以后,苏军也是全线反击,斯大林甚至在24小时内连下三道反攻命令,结果却是人仰马翻,效果相反。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认为进攻才是唯一出路。
实际上,如果从战后总结的角度看,德军闪击苏联是个重大错误,起码在后勤和能源及战争潜力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发动进攻,无疑是自掘坟墓。拿巴巴罗萨计划来讲,虽然德军有闪击波兰和占领西欧的经验可鉴,但古德里安已经明确告诉统帅部,德军的装甲坦克并不够装备4个装甲集群的数量,只好把缴获的英法坦克改装充数,用民间俗话讲,这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不是冒险是什么呢?
而从苏军来讲,本身德军占领波兰以后,苏联就有唇亡齿寒的危险,但斯大林却置各方面传来的准确情报而不顾,把希望寄托在德军不会主动进攻苏联上面,这是典型的自满意识作怪,结果战争来临,他又不顾战场实际,命令苏军全线反击,导致苏军损失惨重。
从这个层面讲,苏德战争开始时的几场进攻作战,德军打得好苏军输得惨,而在战争后期的几场战役中,又是苏军打得好德军输得惨,换来的结果就是谁先进攻谁先失败。比方说,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德军都是出手在先,失败在后。
02苏德战争,只要是防御作战,双方胜算明显高于进攻
纵观整个苏德战场,苏军除了1944年展开斯大林十次打击除外,因为战场形势已经有利于苏军展开全线反攻。但从莫斯科战役开始,苏军不管是哪场作战,都以防御为主,而且最终都赢得胜利。
比方说列宁格勒战役,德军围困苏军872天,最终苏军利用拉多加湖生命线完成反攻准备获得胜利;比方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第6集团军信誓旦旦在一周内能占领全城,结果却在苏军的“天王星”行动中被围困直至全军覆没;库尔斯克战役,苏军本来早就做好了进攻准备,但仍在等德军全线出击,结果北线莫德尔仅展开一周就撤出战斗,留下曼施坦因孤军奋战。
反之,曼施坦因在1942年11月20日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以后,他就不再主动寻求进攻作战,在冬季风暴救援行动失利以后,他就提出了有限进攻策略,实际上就是把防御作战放在了重点。有了这个思想基础,1943年的3月,曼施坦因诱敌深入从而打赢了哈尔科夫反击战,这场战斗又印证了谁先出手谁先躺下。
从这个层面讲,不管是朱可夫还是曼施坦因,他们心中都有一杆秤,知道在以装甲为主导的钢铁大碰撞中,后勤和能源如果跟不上,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废铁一堆。而事实确实也是这样,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军的装甲车辆明显下降,到1943年1月份时,德军可供前线作战的坦克仅有495辆,这点装备怎么可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呢?
03苏德战争,防御作战更显英雄本色
提起苏军的朱可夫,都知道他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最大功臣,也有人说他是靠人海战术打赢德军的,但不管怎么说,战场是生死的较量,只要打得赢,用什么方式都可以。但严格意义上讲,朱可夫却属于防御型指挥人才。
苏德战争打响后,因朱可夫提出放弃基辅建议,7月29日被斯大林解除总参谋长职务,但在莫斯科战役中,斯大林又重用他担任莫斯科方向防御总指挥,为打赢莫斯科战役立下了头功。同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中,朱可夫都力主把德军吸引到苏军的预设口袋里作战,可见朱可夫非常清楚主动进攻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无独有偶,德军的曼施坦因也是个防御型指挥人才,虽然他指挥第11集团军打赢了克里米亚战役,但多数时间他都在指挥德军进行防御作战。比方说1943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这是苏军主动送上门的战斗,结果却成就了曼施坦因把防御作战打成了进攻战斗,他也因此获得了伟大统帅的称号。
当然,像莫德尔这样的专业防御型将领,他不仅防御作战指挥得好,而且他的进攻作战打得也不差,所以他荣获“防御大师”的称号也是名副其实。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防御和进攻是战场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少了哪样都不可能完成作战任务。但是,从苏德战场形势看,能攻不一定会守,能守不一定会攻,真正做到既能攻又能守的指挥员真的不多,曼施坦因和朱可夫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两个。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莫斯科战役,为何曼施坦因没有指挥第4装甲集群?另有重任
二战莫斯科战役,为何朱可夫改变打法就能奏效?古德里安疲惫不堪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持久战消耗战对德军最致命?力不从心
二战苏美争功,为何苏军的贡献最大?站立点不同结果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