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时,华东野战军发出电报向总前委报告了围攻杜聿明集团的布署。这个时刻被中原野战军司令员比喻为一个人进餐的场景,“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形象地描述了战役的战术。然而,战场的残酷与现实却让这些战略规划最终化为冷冰冰的战果数据。在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进攻下,黄维第12兵团和杜聿明集团最终覆灭,而只有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司令成功逃离淮海战场。
李延年和刘汝明之所以能够逃离淮海战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率领的兵团并未在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他们两人的背景和军事经历都各有千秋,但在战役爆发之前,他们分别担任绥靖区司令官,管理着一系列军队。尽管后来改称为兵团司令,但这些部队的装备和训练与主力相比相去甚远。而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并非徐州或蚌埠,而是在两地之间的区域展开,例如碾庄战役、双堆集战役和陈官庄战役。
李延年和刘汝明的部队驻扎在蚌埠,远离了战场,因此逃过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攻击。然而,他们在战场上的行动与南京方面的期望相去甚远。南京方面曾派遣李延年指挥第6兵团和刘汝明指挥第8兵团,企图支援被围困的黄维第12兵团。但是,即便改变了称号,这些兵团的实际战斗力并未提升,最终也无法阻止覆灭的命运。
黄维第12兵团的覆灭成为淮海战役结局的预兆。而南京方面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命令李延年和刘汝明的兵团撤出蚌埠,退守淮河沿线。尽管他们逃过了淮海战役,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却没有幸免。1949年,李延年的第6兵团在渡江战役中覆灭,刘汝明的第8兵团在厦门战役中被全歼。
这段历史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揭示了领导与部队实力之间的脆弱关系。尽管有不同兵团之间的种种差异和南京方面的指挥变化,但最终的结局却无法改变。战争的残酷使得冷冰冰的数据背后,隐藏了无数生命的坠落和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