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光,汉族,广西人。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统帅,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曾不可一世的遵王,力保太平天国这个轰轰烈烈的大运动,在他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而其又为何手握重兵而不自重为王?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无论哪个朝代,或者说何种性质的朝廷机构,每个将领的身份都与其贡献息息相关,更别说是太平天国运动。
遵王赖文光在早期太平天国中扮文官官职,后期太平天国内部出现内讧,这才有了遵王。
天京被清军攻克后,才有了捻军的故事。
一、兄弟情谊
太平天国运动属于清末的大运动,起义者饱受清廷的压制,对清政府的统治恨之入骨,农民们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爆发了这次起义。特别是起义的领导班子,它们之间的情谊更是深厚,就单单从洪秀全给各位将领封王来看,他们之间更是情深意重.
赖文光1858年被指派到江北,与英王陈玉成帐下,后与其参加二破江南大营之战,力挫清军;1860年跟随陈玉成二次西征。次年与安徽大败清朝将领余际昌。
从这几次战役不难看出,赖文光死心塌地的为太平天国做事,维护太平天国的统治,又怎会自立为王呢?
二、宗教信仰
早年间赖文光就参加过洪秀全组织的“拜上帝会”。
这个拜上帝会是什么样的组织呢?为何说拜上帝会会对赖文光的信仰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这就不得不从天王洪秀全的早期经历说起了,也是他创立的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的由来是从西方基督教传过来的,其中有九本一套的小册子,名为
《劝世良言》。书中抨击儒教,指责科举制,对清廷统治之下的一切思想成反对态度。
赖文光自从跟随洪秀全后便被此思想深深改变,对现实的不满与满清的统治的恨意逐渐加深。
三、私人关系
为什么会说赖文光拒绝拥兵自重与他的私人关系有牵连呢?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所不为了解的一点。
赖文光与天王洪秀全的关系十分紧密,赖文光是洪秀全的小舅子,换言之他乃是太平天国的国舅。
早期一直在朝中主持文公工作。1856年天京变乱,赖文光才弃文从武。
身为太平天国的国舅,又同为捻军将领及天国遵王,抵抗清军,恢复太平天国的正常运作乃是其己任。更何况天京变乱过后高层之间相互厮杀,军事指挥人才青黄不接,更是使得赖文光坚定反清的决心。为自家打下的江山做保护工作。
四、客观因素
对于赖文光不在西北割据称王的原因,当时的时局以及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当时的晚清,内忧外患,鸦片战争也会对太平天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再加上清政府的步步施压,让太平天国喘不过气来。
西安失陷后,使得赖文光不得不放弃黄州地域,选择往东退兵并与英王陈玉成的军队会合。在此期间赖文光提出转战湖北,借此时间集聚人力,扩充军队,力图东山再起。但是被陈玉成拒绝,这也使得其军队没有得到一个缓冲的机会,对以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五、太平天国的荣光
继赖文光向陈玉成提议转战湖北被拒绝后,陈玉成北上庐州后被出卖,被处死。至此陈玉成军队被清政府灭掉,太平军士气低落。
赖文光又跟随李秀成作战,凭借其独特的领兵方法,独当一面进攻陕西,并且一鼓作气占据了汉中地域。这时,赖文光才成为了太平天国的西北王。
天京告急后,
赖文光作为洪秀全的嫡系,太平天国的元老级人物,自然没有想到占据西北,建立政权称帝,
与清政府殊死一搏。在前往天京救援的路上被清军围追堵截,军队被冲散,各路将领都败退了,
但是赖文光奋力抗争,继续率领捻军与清军作战。
在此期间,
赖文光收留被打散的太平军残部并且对军队进行改变,步兵改骑兵,正面对抗改游击战术,
给清军很大的压力,
使得清军对赖文光的军队无计可施,逼得清政府不得不把大清亲王,八旗武士增格林沁派出来对抗赖文光。
增格林沁最强大的军队是蒙古骑兵,而赖文光丝毫不给增格林沁直面作战的机会,对抗清军,它采用打游击战的方式。直面对抗打不过他就撤退,用躲的方式把增格林沁拖垮。
最终,赖文光在山东曹县伏击增格林沁,并将增格林沁斩杀。至此,赖文光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总结:
放眼历史长河,有许多英雄将领的英雄事迹,不缺因反对朝廷统治而揭竿起义的大人物;也不缺默默贡献,为理想抱负奋斗终生的小人物。
而太平天国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的正义运动影响极大。
太平天国运动中猛将辈出,翼王石达开,英王陈玉成等,他们也为自己的抱负去争取。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有多少人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尔长吁短叹,但是真正付出实践的,唯独太平天国。
至于其性质是否积极,方向是否正确,这些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但是像赖文光这样的人,哪怕手中握有兵权;哪怕有能力割据西北自立称王,但他都没有那么去做,是什么让他坚定着自己的内心不动摇?是揭竿起义时的兄弟情谊吗?是与天王洪秀全的嫡系关系吗?都不是。
让他坚守本心,毫不动摇的是民族大义。
我们生活在平安幸福的年代,正式映衬了那时太平天国的百姓们所向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更要坚守本心,努力工作,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为我们国家的伟大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