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视频我们讲了九江,但回过头来一想,感觉沿着长江跑得太快,其实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还有很多据点值得我们讲一讲,今天我们就把视线拉回来聊一聊长沙。长沙作为省会的选址相比于湖北和江西来说还是比较诡异的,因为湖北和江西的省会都位于江汉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之上,而长沙这个据点却偏偏藏在了湘江下游河谷。
当然这个地方你也可以叫它“长沙盆地”,因为这里是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涓水流淌形成的一个小型冲击平原。可能很多朋友都非常疑惑,作为省会好好的洞庭湖平原不待,为什么要跑到狭窄的长沙盆地去发展?
而且细心的朋友可能看到了洞庭湖平原的腹地并没有任何大型地级市存在,像常德、益阳、岳阳都是在平原的边缘地带,这种现象和江汉平原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江汉平原腹地有荆州、孝感、武汉这样的城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了解长江荆江段特点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答案,因为从枝江至城陵矶的这段全长340公里的荆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在此大量淤积,最终导致河床不断抬升,形成了“地上悬河”,我们经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说的就是荆江段是长江流域最容易溃堤的河段。换句话理解就是洞庭湖其实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天然调蓄湖泊之一,说得更直白一点,洞庭湖平原其实是泄洪区,那大家现在应该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常德、益阳、岳阳在山边边上了,因为这里地势更高嘛!
荆江段河道-底图来源: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但是要按照地势更高的逻辑,江汉平原的海拔比洞庭湖平原还要低,如果要泄洪,江汉平原不更加合适吗?确实,江汉平原也有泄洪区,像洪湖的周边大片区域就是!这里也没有地级市存在,至于武汉、孝感这片区域看上去湖泽纵横,为什么还要把省会选择在这里,那是因为你没有去仔细的研究武汉市的周边地形,武汉的周边并非一马平川的,准确的说武汉其实位于鄂东丘陵的延伸部分。
像汉阳境内的龟山,武昌境内的蛇山,以及西南方向都有大片的小丘陵,这些丘陵虽然对农业发展不利,但对于可能有洪水威胁的平原来说,其被抬高的地势就是大城市的立足之本。
包括像南昌,其实它也不是位于鄱阳湖平原腹地,而是依靠在西北侧一座类似于庐山的梅岭附近。
讲的有点太远了,我们还是把问题拉回来,既然洞庭湖平原的边缘地带可以建城市,为什么湖南的省会不选择常德、益阳、岳阳这几个据点?我们首先要知道长沙建城史已经有2400年了,古人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城,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除了要考虑它的交通能力,还要考虑其防御力以及在周边地理单元上的沟通优势。
长沙-底图来源于网络
讲交通,古时候首先思考的就是水运条件,岳阳我们就不说了,因为它位于长江边的洞庭湖口,要说水运条件这里是最合适的。而常德、益阳和长沙这三座城市,它们分别占据了沅江、资水和湘江冲入平原时的卡口位置,这三条河流中,资水的径流量是最小的,才217亿立方米。最大的就是这条湘江,它的径流量达到了800亿立方米左右,我们知道径流量越大,它的相对通航条件就越好,长沙这个据点北通洞庭湖连长江,南部一直可以经湘江连接灵渠去往广西最终接上珠江水系,大家应该知道秦始皇南征百越,就是通过这条水道解决的粮草运输问题。
大家再仔细看一下湖南的地形,其实它是一个“三面环山、向北开口”的簸箕状,和东部江西的地形非常相似。湖南人都叫“江西老表”,除了历史上很多湖南人是从江西迁过来的以外,这两省的地理结构也是非常相似的。如果我们将湖南的地理单元进行划分,其实可以将其分为湘北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盆地、湘南山地丘陵以及湘西山地。这样划分以后你再来看看长沙这个据点,它其实是湘中丘陵盆地与湘北洞庭湖平原的关键衔接点。关于湘北洞庭湖平原的连通优势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它北面江汉平原,又有长江之利,无论是北上、西进还是东出,都是很方便的。我们主要来看看湘中丘陵盆地连通了什么?
大家看看罗霄山脉与幕阜山、连云山和九岭山之间有一道比较大的缝隙,这道缝隙诞生了两条河,一条是流入湘江的渌水,一条是补充赣江的袁水。这两条河谷形成的战略通道你可以叫它“袁渌走廊”,也可以叫它“湘赣走廊”。这条走廊我们上期在讲江西东大门萍乡的时候提到过,能够彰显这条走廊历史地位的不是什么古代行军线路,而是渌水河畔的醴陵和袁水河畔的宜春这两座使用了2000多年地名的城市。
湘中丘陵盆地南部的据点城市是衡阳,从衡阳沿着耒水南下可以来到郴州,到郴州以后翻越骑田岭就可以去往广东的韶关,再顺着北江南下就可以去往广州,这条线路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线路之一,湖南安化的黑茶、醴陵的瓷器,都可以走这条线路将货物装船后卖给阿拉伯商人。
所以再加上我们前面讲到的湘江通过灵渠连通珠江流域的漓江,长沙这个据点对于省外的连通优势来说,其实是沟通广西、广东、江西与湖北的关键卡口。而对于省内来说,它又是连通湘北洞庭湖平原城市带与湘中丘陵城市带的咽喉之地,从连通优势上来讲,长沙这个据点其实可以比肩新疆的乌鲁木齐,山西的太原。
那我们再来看看长沙城有没有防御优势,长沙的防御可以用“一江锁喉,三山护体”来形容,我们就不说古代湘江长沙段的宽度了,现在湘江长沙段的宽度也在1公里以上,而且江心岛橘子洲又把湘江劈成东西两汊,同时它的西面是岳麓山,东部是影珠山、南部还有昭山,再加上自东南向西北流淌的浏阳河,可以说历史上的长沙创造了一次次的防守奇迹。因为这种地形就迫使进攻方最好是走湘江水道进攻长沙,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攻长沙时,湘军水师在江面架炮,太平军渡江时被打成筛子,萧朝贵本人中炮身亡。明代守军在江心橘子洲建水陆洲营寨,敌船想靠近长沙城墙,必须要挨两轮交叉火力。南宋末年,元军攻长沙,守将李芾在洲上堆满浸油稻草,半夜点火顺流而下,烧毁元军三十余艘战船。西面的岳麓山除了可以作为防守型的卫星城,同时可以利用海拔优势成为制高点狙击台,九曲十八弯的浏阳河在战时除了可以成为一道天然防线,还可以在必要时成为工人洪水武器。
从战国抗秦、南宋抗元、太平天国之战、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长沙会战,都凸显了长沙城的易守难攻。长沙能成为湖南省会,也与其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底蕴密不可分——从楚国南疆的军事堡垒,到唐宋南方的文化高地,再到近代中国的变革先锋,长沙始终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卡位”成功。从楚国的铜剑到汉代的丝绸,从岳麓书院的讲学到湘军的崛起,长沙用三千年时间把自己活成了湖南的“精神首都”。用湖南老话讲就是:“长沙冒得宝,三千年历史就是宝。”,这才是长沙稳坐省会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