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被误读,很大原因在于胡适先生的误导。因为他错把这部小说认定为“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是曹家的历史了。这个判断对当时推翻索隐派种种牵强附会的考证是有功的,但又把读者引到另一条歧路上去了。由于定位错了,所以对一些重要情节的理解也就“差之千里”了,比如在元妃省亲一事上。
为写元妃省亲,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铺垫从第十三回就开始了,通过秦氏给王熙凤托梦,告之“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第十六回,喜讯传来,元春才选凤藻宫尚书,加封为贤德妃。荣宁两府上下里外莫不欢欣。接着,从贾琏凤姐夫妇和乳母赵妈妈三人的口中说出:皇帝有旨,允许皇妃省亲和家人见面。于是贾家开始预备迎接大小姐。至此,作者话题一转,让凤姐和赵妈妈说起了当年比一部书还热闹的“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说“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淌海水似的”!接着又说到江南的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哎呦呦,好势派!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字竟顾不得了。凤姐不解地问:“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妈妈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最后赵妈妈这句话实为指点迷津之笔,提醒读者关注后面荣府的动向:开始大兴土木建省亲别墅,打发贾蔷下姑苏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幔帐,只这两项,便要花费五万两银子。此外还要打造金银器皿,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等等。不用说,也得“把银子花的淌海水似的”——这才是作者把话题转到接驾一事的用意之所在。而且,甄家接驾,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那么而贾家为迎接元妃省亲呢,不过是花自家银子买虚热闹。
为赵妈妈这段话作出的注脚在第五十三回。贾蓉对乌进孝说:“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也就是说:荣府为迎接省亲、建造大观园赔了不少钱。贾珍说了一句歇后语:“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面苦。”这话跟“花钱买虚热闹”是不是一个意思?
其实从小说一开头,作者便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向读者交代,贾家已经“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本这里侧批道:“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冷子兴又道:“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脂砚斋这里又有侧批道:“‘甚’字好!盖已半倒矣。”第一〇六回,贾家被抄之后,贾政才从贾琏口中得知:“不但库上无银,而且尚有亏空,这几年竟是虚名在外!”如果把前后这些情节和脂批联系起来理解,作者提“南巡接驾”的用意就很清楚了。
然而胡适先生把提“南巡接驾”,理解为作者在炫耀他祖上的阔气。他说:“凤姐谈‘南巡接驾’一大段,我认为即是康熙南巡、曹寅四次接驾的故事”“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故曹雪芹不知不觉地——或是有意的——把他家这桩最阔的大典说了出来。”胡适先生的这一解释完全脱离了主题,也违背了曹雪芹原意。
来源:北京号
作者:宗春启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