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数据显示,2025年该市事业单位招聘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47649人,其中完成缴费确认35019人,较去年激增9691人,增幅高达38.26%。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当年高考报名人数(25515人),甚至超过中考九年级考生规模(30331人)。
秦皇岛市的事业编报考人数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五倍,并在2025年首次超过了高考和中考的人数,这一现象引发资深媒体人胡锡进的关注与思考。他在社交媒体预言:“这样下去,‘事业编’早晚要成为中国社会背不动的一个体系,并有一天从一个临界点转向大幅压缩”。
事实上,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河南、黑龙江等地已率先进行大规模的事业单位精简和编制压缩。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益服务效率,将原本由财政供养的部分职能交由市场或社会承担。这意味着,未来事业编制将不再是“一劳永逸”的终身保障,其“铁饭碗”属性正在被打破。
个体选择同样关键。对于当下辛苦备考、渴望“上岸”的年轻人,胡锡进的观点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考:考上是福,如果考不上,焉知非福?胡锡进提醒:今天考上事业编的人,不排除几年之后,或者在自己的职业中期面临一个新的艰难选择。
这种判断与日本“团块世代”的遭遇形成跨时空呼应——该群体在1970年代大量进入大型企业,却在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遭遇裁员潮。反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使青年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其核心经验在于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动态匹配。
事业编报考人数激增的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折射出人们对稳定性的渴望与焦虑。对于个体而言,在周期转折中寻找个人发展之道尤为重要。考编可以是一种选择,但绝非唯一选择。
正如胡锡进所言:"考上是福,如果考不上,焉知非福?"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提升自身能力,灵活调整职业规划,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无论是选择体制内岗位,还是探索体制外机会,关键在于认清形势,找准定位,不盲目跟风,不自我设限。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稳定宏观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高公共部门效率,使其成为真正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者。同时,教育体系也需要调整,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非一味追求学历提升。只有形成多元化的就业生态,才能避免过度依赖"考编"这一单一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