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通常“七下八上”也被称为“华北雨季”,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段降水主要影响华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东北南部和黄淮的山东、河南等地。“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及东北地区降水天气明显增多,易出现洪涝及次生灾害,如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同时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进入活跃期,沿海地区易受台风、降水和风暴潮影响。
在此期间,北方地区则开始频繁经历降水天气过程,通常仅一个月左右,北方地区降水量会达到全年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华北、黄淮地区、东北等地也都迎来一年中最集中的降水时段。
为何“七下八上”对北方地区影响这么大?这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每年7月下旬前后,夏季风的北边缘推进至华北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稳定地维持在北纬25°以北,它像一个水汽“传送带”,借助西南侧的西南气流或偏东气流,将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
此外,“七下八上”期间华北地区的强降水还离不开地形的“推波助澜”——太行山脉呈南北走向横亘于华北中部,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对华北天气系统(尤其是暴雨)影响显著。北京2016年7月19日至21日的暴雨,就与太行山脉对水汽、暖湿气流的强迫抬升有关。燕山、山东半岛的山脉等地形因素同样对“七下八上”期间的降水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因“七下八上”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期重叠,北方地区还面临台风北上的严峻形势。台风自身携带大量水汽,一旦在防汛关键期北上,暖湿气流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再叠加太行山、燕山等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就会产生大范围极端强降水,在暴雨承载力较弱或地质脆弱区,易引发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和积涝等灾害。例如,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其残余环流继续北上,造成山东、京津冀及辽宁等地大范围强降水。
2001至2024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七上八下”雨量统计图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
今年,华北雨季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7月以来多雨区北抬,华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降水偏多明显。7月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7个台风生成,其中3个登陆我国,比常年同期偏多1.2个;第4号台风“丹娜丝”于7月7日至8日先后登陆我国台湾和浙江,路径曲折、强降水范围广、雨量大;第6号台风“韦帕”于7月21日先后登陆广东台山和阳江,给华南地区和浙闽沿海带来强风雨影响。
“七下八上”期间,一需防范暴雨洪涝风险,加强河流、湖泊、水库水位监测及防洪设施安全保障;降水偏多会增大城市排水系统压力,需提前检查维护排水设施,预防积涝灾害;强降水叠加效应可能导致道路湿滑、积水风险和电力设施故障率升高,需强化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二需防范降水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强化山区、桥梁等高风险区域巡查和管控。三需防范台风登陆带来的暴雨洪涝、大风和风暴潮等灾害,因地制宜做好应对工作。
专家顾问: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支蓉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 范天罡
作者:刘蕊
来源:中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