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发生在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的一起车祸事故,让小米汽车再一次陷入到了“麻烦”当中。
之所以要说“再一次”,因为在笔者印象里,仅仅从今年3月份开始,截止目前已经很难数清楚,小米汽车到底上过多少次热搜,又有多少次成为了众所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3.29车祸事故”,还是“锁动力”、“机盖门”、“退订门”等等一系列事件,但凡是跟小米汽车有关的,那一定都能激起较大的涟漪。
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亡者的尊重,我们不愿过多讨论这起事故本身。但我们有一个埋在心底里很久的疑问,迫切想要拿出来和大家讨论:
为何“爆”的,总是小米?
这里的“爆”,既可以是产品出圈“爆火”于各大社交平台,也可以理解为类似小米汽车因碰撞事故发生“爆燃”的消息,已听到和看到过不止一次。
怀璧其罪?
仅从销量看,小米还“配”不上它的热度
在近日整理汇总车企今年1-9月销量情况的时候,当笔者看到小米的销量统计数字时,其实内心是复杂的。
的确,对于一个入局造车的新玩家而言,今年前9个月累销超25万辆,这已经是组很了不起的数据了。平均下来品牌月销(SU7+YU7)已接近3万台。
但如果把它放到整个汽车市场中去,还真算不上什么“奇迹”。其它品牌单款车型月销超3万的大有车在,和小米汽车自身的热度相比,这个成绩可能真的只能算是一般般。
我们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和联想,假如某斯拉能有小米汽车这样的热度和讨论度,它的月销成绩,究竟又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说到底,还是小米汽车并没有完全将其热度,成功转化到实际销量上去。所谓的“流量营销”,效果肯定是有的,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小米汽车自身的预期。
此外,小米汽车直到目前,依然还陷在亏损的巨坑里。据小米财报显示,2024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18.5%,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62亿元。今年一季度,小米的汽车业依然亏损了约5亿元。
此前小米集团卢伟冰曾表示,“小米汽车目前没有盈利时间表,但会努力改善”。就目前情况和交付量级来看,这个改善的过程可能还需要很久。
正因如此,让笔者有些不解的,是为何大家对于这样一家月销3万台左右的新汽车品牌,会如此重视和“过分”关注。
事实上,类似此次发生在成都的交通事故在其他地方也远不止一起,可并不是每一起事故发生之后,焦点和争议都会“第一时间”集中到汽车品牌上去的。
笔者查阅了事件发酵后的诸多新闻消息,几乎没有一家媒体的稿件标题里是不带“小米SU7”的,这不禁让人有些感叹,咱们关注的到底是事故本身,还是小米汽车这个品牌或者说小米SU7这款车型?当然,也有可能是部分人在质疑,如果事故当中的车辆不是小米SU7,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我们可不是在给小米汽车洗地,单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大家对于小米汽车的关注,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或许小米的“壁”,正是其他品牌和车企无比羡慕但却难以得到的“流量”和“热度”,也成为了不少媒体同行们的选题密钥。
与此同时,这也成为了小米汽车既能相对得益,又有可能遭到反噬的“蜜糖和毒药”。
小米的“爆”,还会持续多久?
先让我们来看几组,第三方咨询机构“电动汽车用户联盟”针对小米YU7大定用户的调研数据:
因为品牌(50.9%)而选择YU7的用户占比仅次于外观(58.9%);其中近6成用户明确表示自己为“雷军粉”,米粉的占比更是过半;25.2%的用户在选择YU7时甚至没有对比其他品牌;如果给一次重新购买的机会,44.9%的用户仍会坚定选择YU7(过半因为漫长的交付期选择其他)。
如果稍微对汽车行业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会知道,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笔者敢断言,其中部分的比例数据放到全球整个汽车产业当中,大概率也是独一份儿的存在。因为品牌而选择的或许大有人在,但因为品牌老板个人而买单的,着实不多见。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汽车的这种“非典型性”的出圈能力和在粉丝心中的品牌忠诚度,究竟还会持续多久?换言之,小米汽车还能“爆”多久?注意,这里的“爆”单纯指的是爆火的意思。
笔者个人的观点是,很难预判。原因有三。
第一,小米汽车的到来,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部分汽车消费者以往的购买习惯和购买原因。类似因为对品牌和雷军本人的追捧而下单买车的案例,几乎就是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它本身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惯性理解和认知。
第二,在持续不断地负面消息打击下,竟然会有如此多的用户选择了“无视”,或者说坚持本心。他们从心底里认为,小米汽车就是值得他们信赖和选择的汽车品牌,甚至没有之一。
第三,从目前的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环境和消费趋势来看,小米汽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并非是目前的实际销量和盈利状况能够全部反映出来的。其存在较大的变数和多种改变结局走向的可能性。
虽然目前很难预判,小米还能“爆”多久,但如果小米汽车依然延续目前的“流量营销”方式,而可能忽略了造车的本质还得回归到产品之上,其重中之重还得是安全,这知易行难的认知,那么势必会为企业埋下一颗雷,成为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的长期风险。
更何况,假如类似的事情再不断发生,那些绝对忠诚的米粉们终究有一天会清醒地认识到,手机类电子消费产品的试错成本虽然不低但也能承受,可汽车不一样,一旦出事就可能让你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