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为何总是陷入“自证”漩涡?
快时尚巨头SHEIN(希音),又陷入了舆论风波。
10月18日,红星资本局报道称,据调查,2022年至2024年,SHEIN在新加坡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项约为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36亿元)。
此前在10月14日,潇湘晨报也报道了SHEIN新加坡总部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财务报表一事。财报显示,SHEIN 新加坡总部 4 年累计交税超 33 亿元人民币。
此事引发媒体关注,澎湃新闻、大象新闻等官方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随即,SHEIN发布回应表示:该信息严重不实,系恶意炒作。
但SHEIN的回应未能立即平息这场风波。
因为此财报来源于新加坡会计和企业管理局官方(ACRA)网站,该网站系新加坡官方机构运营的门户网站,且该财报中出现了SHEIN新加坡总部的董事成员苗苗、林志明共同签字,并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以及新加坡注册会计师签名。
事情的真相仍需进一步的查证,也需要SHEIN官方的进一步说明。
而除了这次辟谣事件外,今年SHEIN的发展中,经常陷入“绯闻风波”。
9月6日,据卫报报道SHEIN的英国分公司被指控将大部分收入转移给其新加坡母公司,以减少其在英国的税收负担。报道指出,SHEIN去年在英国只缴纳公司税960万英镑,相当于2024年公司税前利润3820万英镑的25%,与英国25%的公司税率一致。
随即9月8日,SHEIN回复澎湃新闻称:“公司在全球运营地遵守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纳税,公司内部及外部独立审计机构定期执行审计监督和确保合规,这些指控严重失实。”
SHEIN为何总陷入“自证漩涡”?
一般提起绯闻的时候,我们总能想到那些娱乐圈当红的时尚明星们。
而身为快时尚巨头的SHEIN,也正如这些时尚明星一般,“绯闻”缠身、声明不断。
8月份,意大利竞争管理局(AGCM)对在欧洲运营SHEIN在线交易平台的Infinite Styles Services公司处以100万欧元的罚款,原因是该公司对销售Shein品牌服装产品做出了虚假的绿色声明。
意大利方表示SHEIN虚假宣传了其部分产品的完全可回收性,即涉嫌“漂绿”。
而后续SHEIN表示将立即采取行动解决相关问题,确保所有环保声明 清晰、具体且符合法规。
7月份的时候,法国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DGCCRF)表示,经过11个月的调查,认定SHEIN存在“欺诈性商业行为”。
后续DGCCRF发布消息称,与SHEIN销售公司Infinite Style E-commerce LTD(ISEL)达成和解,接受了以欺诈性商业行为罚款4 000万欧元的提议。
无独有偶,紧跟着SHEIN又因涉嫌不当使用Cookies文件,被法国数据保护机构——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CNIL)开出1.5亿欧元罚款,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12.5亿元人民币。
对此,SHEIN回应坚决反对CNIL的决定,并将提出上诉。
从这一系列风波来看,SHEIN俨然是“易受难”体质,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陷入处罚、质疑的风波中去。
做跨境生意天然就容易受到冲击。
因为各国之间法律规定差异极大,比如说欧盟就会对隐私数据、产品安全、环保标准等方面要求严格。
这要求跨境的企业们需要提前研究透彻当地的市场规定,避免本土化不完全造成的影响。
随着近几年跨境电商水温不断升高,各国家监管机构对于跨境电商的审查力度随之加强,本身容易触及监管红线的跨境电商,就更需要建立起动态的应对机制。
像2024年底,越南就突然要求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在11月底之前,向越南工业与贸易部完成业务注册。在手续完成期间,这些平台须暂停服务、商业和广告活动。如果这些平台在11月底前未能满足规定要求,将被封锁应用程序及限制域名。
同时如今国际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像关税问题就给SHEIN等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4月25日至5月1日SHEIN当周销售额暴跌23%,创下年度最大单周跌幅。
而虽然关税后续暂停,但美国取消来自中国及中国香港包裹的800美元以下小额货物免税政策,也让以小单为核心的SHEIN受到冲击。
Bloomberg最新数据显示,自美国政府连续收紧小额货物免税政策以来,SHEIN的美国销售额连续多月下滑,9月同比跌幅达8.2%,创下三年内第二低纪录。
除了跨境电商天然的受冲击之外,SHEIN易陷入风波的原因,可能还与其模糊的自身定位有关。
在2024年5月8日,洛杉矶米尔肯研究所举办的大会上,主持人问及“SHEIN来自哪里”的时候。
SHEIN执行主席如此回答:“从出生地和供应链角度,SHEIN是一家中国公司;从总部和核心人员所在地的角度,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办公室、财务等核心部门均设在新加坡。但SHEIN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与美国一致,所以也为SHEIN是一家美国公司感到骄傲。”
一般涉及此类问题,通常的回答要么是明确一个国家,要么是说自己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但SHEIN的回答显得有些“左右逢源”的味道。
可能正是这种较为模糊的定位,让SHEIN的发展总是处于一个较为敏感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风波不断。
也许对于SHEIN来说,除了继续狂奔之外,可能也需要审视下自己确切的定位与优势,从内而外地自我梳理,规避未来的风险,走出风波漩涡。
作为曾经正面击败过亚马逊,成为美国下载量最高的购物APP之一的跨境平台,SHEIN无疑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其一是小单快反的商业模式。
小单快发的运营模式是SHEIN的杀手锏,通过快速的市场反应进行高速的小批量生产能够压缩价格,实现上新快、够便宜的消费体验。
这种柔性供应链体系,能够让SHEIN摆脱传统“预测-生产-销售”的制造模式,最大化发挥珠三角制造业能力。
其二是时尚捕捉模型。
SHEIN很擅长融合社交媒体热词和站内搜索数据来预测潮流爆款。其预测系统每天在全球社交媒体中巡猎,从中挖掘出最新颖的市场信号,并将其拆解为不同维度的生产符号,导流生产出一个个的爆款快时尚单品。
在这种模式下,SHEIN已经把供应链反应速度提升到了行业前所未有的水准。
数据显示,旺季时SHEIN单日上新款式高达2,000~10,000款。相比之下,传统快时尚巨头ZARA全年新品也只有数千款。
根据咨询机构GlobalData发布数据显示,SHEIN成为2024年增长最快的时尚零售商,并超越了ZARA、H&M和优衣库,成为全球第三大时尚零售商。
但今年随着关税大战以及各种处罚、负面的原因,SHEIN的经营变得异常艰难。
像小单快返的模式,受制于小额免税的取消不得不上涨单价。而超高的上新频率,也意味着可能带来质量、合规、版权问题。
像意大利时尚品牌Brandy Melville、美美品牌“马丁博士”的制造商AirWair、优衣库等品牌,均与SHEIN有过设计与形象方面的纠纷。
优衣库母公司甚至曾发公告要求SHEIN停止销售“仿制品”,并与其他两家公司赔偿损失共计1.6亿日元。
同时这种快速模式,也可能造成很多追求时尚的国家和地区的抵制。
比如最近SHEIN报道出要在法国开设线下店。而后出现了数十名工人在巴黎举行示威的情况。
法新社、美联社和彭博社报道,BHV玛黑区外,数十名工人抗议其与SHEIN达成的协议,表达了对自身工作以及这家拥有167年历史的零售商未来的担忧。
而且这种模式下,SHEIN虽然迅速积累起大量用户,但这些用户追求的是“爆款”和“低价”,而非SHEIN这个品牌,平台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极其脆弱。一旦出现更便宜、上新更快的竞争对手,用户迁移成本几乎为零。
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让SHEIN上市坎坷不断。
SHEIN此前有过两次冲击上市的经历,第一次是在2023年底,在纽交所提出申请,但受到了当时的共和党议员卢比奥(现在的国务卿)发函反对,第一次IPO未果。
第二次是在2024年6月,在伦敦交易所秘密递交申请,后续也未果。
原因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说SHEIN的英国上市计划未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另一种是说SHEIN由于今年关税问题主动放弃了海外上市计划。
但无论哪种原因,都体现了SHEIN IPO路上的坎坷,如今也有消息称SHEIN已经秘密向港交所递交了IPO草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进展消息,
强如阿里等电商巨头,也有过低谷,但它们能根据政策与消费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重回巅峰甚至超越巅峰。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对于当下的SHEIN来说,今年是不安稳的一年,也是重塑自身最好的一年。
SHEIN的二次革命已经箭在弦上,这条转型之路,注定比过去的狂奔更加艰难,但也决定着希音能否真正摘下那把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出处及参考文章:
1潇湘晨报—《Shein最新财报:新加坡总部2024年纳税超13亿,四年累计纳税超33亿元》
2蓝洞新消费—《Shein英国被指转移收入避税,发言人:荒谬!》
3电商在线—《超10万人抵制,SHEIN破冰难破局》
4红星资本局—《SHEIN新加坡公司财务真相调查:去年增收不增利,过去3年纳税约4亿美元》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