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一纸冻结令,为何现在欧洲与荷兰都坐不住了?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双方围绕安世半导体问题交换意见。
王文涛强调,荷方针对安世半导体采取的有关措施“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这场牵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危机,正引发一场深远的行业格局重塑。
事件脉络:冻结令与全球链动
这场风暴始于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调整权,有效期一年。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电视节目中称制裁时机与美国“50%渗透规则”影响到安世“只是巧合”,但他也承认早在6月就与美国讨论安世问题。
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随后向法庭提交调查请求,企业法庭迅速裁决:暂停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任命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并拥有决定性投票权。
更严重的是,裕成控股(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除了保留的一股之外,暂时失去对安世半导体控股享有的剩余99股的股东权利,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控制权暂时受限。
产业影响:汽车业遭遇断供惊魂
安世半导体被冻结的资产背后,牵扯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命脉。
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生产的车门锁、座椅调节等车载常用芯片,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行业普遍库存仅能支撑数周。
一旦生产中断,11月起全球多家车企将面临停线风险。
大众汽车采购负责人直言:“我们没有Plan B,若东莞工厂无法复产,欧洲工厂的部分车型生产线只能暂停”。
数据显示,若争议无法在10月底前解决,欧洲汽车产业链将面临至少3个月中断,损失超200亿欧元,10万个就业岗位岌岌可危。
新能源汽车所需半导体数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倍以上,而车规级芯片对稳定性和匹配度要求极高,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替代供应商。
中方反制:精准出击与产业链韧性
面对危机,中国采取了精准反制措施。商务部调整稀土出口配额,对半导体制造必需的重稀土实施严格管制,同时暂停安世半导体在华70%生产线的运营许可。
这一组合拳直接导致安世半导体全球芯片供应量锐减六成。中国掌控着全球85%以上的半导体用重稀土供应,这一反制措施精准击中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要害。
安世东莞工厂虽失去总部支持,但核心生产线和工程师团队保持完整,企业第一时间与比亚迪半导体、韦尔半导体等国内同行建立合作,重新梳理物料清单。
中国的快速响应并非偶然——此前美光存储芯片被审查、英伟达针对中国市场调整芯片规格时,中国产业链已积累了“断供—补链—反向出口”的成熟经验。
未来走向:合作共赢还是技术霸权?
在各方压力下,荷兰态度已出现反转。卡雷曼斯公开表达与中国谈判的意愿,强调安世半导体对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
10月21日,王文涛与卡雷曼斯的通话中,卡雷曼斯表示,荷方高度重视荷中经贸关系,愿与中方密切沟通,为安世半导体问题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也表示,欧方愿在必要时积极协助荷中双方加强沟通,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
这场危机暴露了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脆弱性。车载芯片对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极高,更换供应商需要经过至少2-3年的技术验证,新产能建设也需半年以上周期。
格局重塑:国产替代与产业变局
安世事件正加速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化进程。2025年中国汽车芯片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950.7亿元人民币,其中算力芯片占比30%,对应市场规模约285亿元。
政策层面,中国八部门联合明确2030年车规芯片自主率目标70%,并建立全链条认证体系。
国产芯片企业已在中低算力市场建立规模化优势。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占据国内中低算力市场35.5%份额。
蔚来推出的神玑NX9031是全球首款量产5nm车规芯片,INT8算力超1000TOPS,计划2026年向第三方车企供货。
Chiplet技术成为突破先进制程限制的核心路径,2025年车规级Chiplet封装产值预计超150亿元。
汽车产业的危机警报已拉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警告,若争议无法在10月底前解决,欧洲汽车产业链将面临至少3个月中断,损失超200亿欧元。
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的生产线仍在继续运转,但那里的每一颗芯片都牵动着德国沃尔夫斯堡、美国底特律和日本丰田城的脉搏。
全球芯片产业的牌局正在重新洗牌,而中国手中握有的不只是稀土和产能,还有日益坚实的国产替代供应链,以及全球车企无法拒绝的市场潜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