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00字
阅读完约3分钟
■ 桂浩明
去年9月24日行情启动以来,A股市场开始全面上涨。与此同时,成交量也大幅增加。此前,沪深京三个市场单日合计成交金额一度低至不足5000亿元,相当数量的股票蕴含流动性风险。之后,在一系列活跃市场的政策推动下,A股成交量迅速回升,很快就上行到了万亿元级别,最高的时候还曾经突破过3万亿元,创出了历史新高。
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有很长一段时间内,沪深京三市的日成交金额在2万亿元以上,而少于1.5万亿元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另外,从量价关系来看,大体也是处于相配合的状态,即“价升量增、价跌量减”。也因为如此,投资者对这段时间的量价状况总体是较为认可的。
但9月下旬以来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其间,沪深京三市单日的成交金额基本上已经减少到2万亿元以下,并且几度出现接近甚至跌破1.5万亿元的状况。在这期间所出现的几次较大的上涨行情中,当天的成交金额往往是减少的;而有那么几天,股市出现明显的震荡回落时,成交量倒是放大的。这样,就形成了量价背离的局面。
显然,这使得不少投资者感到不安。因为,在传统的市场分析视野中,成交金额如果萎缩了,而且在行情运行中又表现为“价跌量增、价升量减”,这通常被认为是市场走势偏弱的信号,提示大盘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震荡。
那么,实际情况是否是这样呢?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仔细分析。
首先应该看到,虽然单日2万亿元的成交金额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不能认为这就是一种常态。
就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看,成交的活跃度历来是比较高的,换手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远远超过全球股市的平均水平。当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成交量放得比较大,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不是说市场就必须一直保持这样大的成交量。结合现在的流通市值,按照长期均衡换手水平来推论,1.5万亿元左右的单日成交金额就不是什么太低的数字了。如果考虑到现在来自机构投资者的中长线资金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习惯于超短线操作的量化交易则在报单频率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一来,成交量的相对减少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能与以往的水平来简单类比。
其次,之所以会在交易中发生量价背离的状况,这主要还是与时下的市场格局有关。
经过一年多的上涨,市场上无疑积累了较多的获利盘。当大盘出现某种需要进行整理的态势时,部分获利盘很容易会表现出获利了结的意图,而一旦市场真的有了较为明显的调整时,这就很容易引发成交量的放大。因为对获利盘而言,在决定离场时的态度通常会较为坚决。反过来,又由于行情的运行特征是结构性行情,在大盘上行过程中,往往只是部分股票走势强劲。特别是在大金融板块等出现拉升时,普通投资者的参与度一般也不会很高,这就使得主动介入的资金不一定有很多,因此成交量也就未必会同步放大。
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格局不同于过往,因此,在某个时点上量价关系的表现,的确也会显现出新的特征。
当然,在市场摆脱整理形成趋势性走势的时候,量价关系还是会回归到正常的相互配合的状态。尤其是在多数股票都出现上涨的背景下,指数的上涨一定会伴随成交量的放大。
事实上,在10月下旬以来的股市行情中,已经体现出这一点了。与此同时,对于成交量的放大,投资者还是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在大盘进入常态化运行,也就是不存在不断出现的政策刺激与大事件驱动的情况下,成交量不太可能一直处于高位。2万亿元以上的单日成交金额以后很可能只会偶然出现,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常态。
实际上,那种量能较为温和的状态,其实更有利于市场平稳运行,也对股市长期向好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由作者首发于金融投资报
编辑|王为
责编|陈雨禾
校检|袁钢
审核|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