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全军统一改编番号,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4、5三个兵团。
很多人不清楚,二野原本有四个兵团番号,分别是3、4、5、6兵团,为何只用3个番号呢?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组建中原野战军后,发展到7个野战纵队,分别是1纵、2纵、3纵、4纵、6纵、9纵、11纵。1949年,这7个纵队分别改编为16军、13军、14军、10军、12军、15军、17军。其中13军和14军由4纵发展而来,18军是有豫皖苏军区地方部队升级而来。
9个军组建三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3个军。
除此之外,刘邓首长把桐柏军区军区司令员王宏坤叫去谈话,给他打招呼,说到中央计划让9个军渡江南下,如果渡江不大顺利,组建第六兵团。
言外之意,国民党军在长江沿岸重兵把守,渡江作战战线长,兵力是否支持谁也不好说,只后渡江时才能见分晓。如果兵力不足,后备兵团要组建,增援前线。
组建6兵团的兵从哪里来呢?
当时,中原军区下辖王树声的鄂豫军区,王宏坤的桐柏军区,以及张才千的江汉军区,完全可以组建3个野战军增援前线。
说到桐柏军区部队,也是大有来头。早在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晋冀鲁豫军区根据指示再组建5个野战军,支援南下部队作战,冀南地方武装升格为10纵,下辖近2万人。10纵司令员由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担任。
南下与刘邓会师后,他被安排到桐柏地区开辟根据地,10纵尽管是一直地方武装而来,在开辟根据地时,也打不少好仗、硬仗,像邓县战役歼敌九千多人,宛西战役与兄弟部队歼敌2.1万,宛东战役与兄弟部队歼敌6000多人,襄樊战役与6纵歼敌2万左右。
经过1948年一年的历练,以10纵组建而来的桐柏军区部队,作战能力也不输野战军。
为何不是王树声担任,而是王宏坤呢?
论资历,王树声是王宏坤入党介绍人,曾经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也是王宏坤的老上级。论能力,两人也不分伯仲。
自中原突围后,王树声率领部队向西突围,作为南路抵达鄂西北开辟根据地,此地条件艰苦,敌军重兵围剿,在没有根据地情况下连续作战,让王树声身体累垮了。
为此,组织调他回解放区休养,转战半年时间抵达晋冀鲁豫军区,得知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身体没有好透的他再次到前线,开辟鄂豫根据地。
王树声身体不是很好,渡江作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避免不了连续作战。所以,在指挥员的选择上,需要一位身体硬朗,能力强的人担任。
当4月份,刘邓大军渡江作战很顺利,组建6兵团的计划也没有执行。
后来,鄂豫军区和桐柏军区先后撤销,王树声和王宏坤担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负责支前、剿匪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