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吴亮 何计
造楼机不再稀罕,一个项目同时用上两款造楼机,却很少见。
2月21日,位于武汉光谷的中建壹品·汉韵公馆施工正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项目一号楼顶端的“帽子”是银白色的,这是装配式造楼机;旁边二号楼则是蓝色的,上面镶着一圈红边,那是工业化造楼机。
右侧的“白色帽子”为装配式造楼机,左侧是工业化造楼机。(受访单位供图)
“装配式造楼机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一边应用,一边持续研发、迭代;工业化造楼机相对更成熟,已在各类场景大规模运用。”中建三局科创公司汉韵公馆项目总工程师吴吉介绍,同时使用两款造楼机,是为了兼顾创新和稳定,既保证建设进度,又推动行业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造楼机是一个集成施工平台。汉韵公馆应用的装配式造楼机是第二代产品,创新集成智能塔吊,并在智能布料机之外,还配备一台3D打印机器人。“使用特殊混凝土材料,根据预先设定的数据,‘打印’内隔墙。”吴吉说,3D打印技术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工业化造楼机则在天幕、布料机、桁架机械臂等装备之外,增添了实测实量机器人、无人巡检机器人和外立面喷涂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
汉韵公馆项目同时使用两款造楼机。(受访单位供图)
中建壹品·汉韵公馆项目总建筑面积11.8万平米,是中建三局首个第四代住宅建设项目,也是该局智能建造标杆示范工程,计划今年7月份全面封顶。
在现场,记者还发现不少“尖板眼”——5G塔吊让工人坐在地面控制室里通过摇杆便能操纵吊车,甚至能通过体感座椅感受在塔吊上操作时的倾斜、抖动;工人们头戴的智能安全帽,可以实现人员立体定位、轨迹跟踪、作业时长统计等,满足工地精细化管理需求;无人机定时定点航拍,收集项目影像及位置数据,再通过三维建模,辅助总平面管理、进度管理。
汉韵公馆项目的智能控制大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摄)
5G塔吊让操作人员在地面轻松控制吊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摄)
3款物料运输机器人也很吸睛。其中,斗型机器人的机械臂一次能提起最高达50公斤的墙砖,技术人员规划好路线、任务,TA就能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堆料场和作业层。
斗型运输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提起50公斤重的墙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摄)
N型运输机器人在运送物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摄)
湖北是建筑业大省。近年来,省住建部门坚持推进智能建造,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用为导向,研发推广工地机器人、造楼机、3D打印等智能装备,推动建筑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智能建造‘遍地开花’。”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