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最新的伊以冲突几乎引发了全面的军事对抗。以色列展开了对伊朗首都的猛烈空袭,目标涵盖了伊朗的核设施、导弹基地、军工厂、机场和油田,还进行了斩首行动,成功定点清除伊朗军队总参谋长、革命卫队总司令,以及9名核科学家。以色列方面宣称,这一系列行动使得伊朗的核能力被推迟了两到三年。然而,伊朗方面的回击同样毫不手软,开启了导弹和无人机的饱和攻击,利用高超音速武器精确打击以色列多个重要城市,特别是特拉维夫。以色列的防空系统频繁报警,特拉维夫的CBD、摩萨德总部、钻石交易所、空军基地和海法港等关键设施都遭到攻击,甚至连国防部大楼的指挥中心都未能幸免。犹太人和加沙人一样,只能急忙躲进地下掩体。
在网络上流传的激烈冲突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疑惑:为何这场冲突会突然变得如此剧烈?我们国家对此事的态度又是什么?我们是否已经站边了?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伊朗和以色列突然开战,且如此猛烈?
根本的原因在于伊朗的野心和误判——伊朗一直试图突破地区局限,却反复激怒强国,最终付出了代价。许多人认为伊朗在中东是个“大哥”,但放到国际舞台上却常被视为“小弟”,尤其是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然而,这种看法其实是对伊朗的误解,因为伊朗从来没有打算当任何人的“跟班”!他们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波斯文明的继承者,守着1.8亿人口的什叶派基础,始终渴望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恢复昔日的“波斯荣光”。这种心态其实与印度、韩国和土耳其有些相似——他们也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甚至希望有机会与五常争一席之地。
因此,你会发现,所谓的“中俄伊大三角”战略,其实是伊朗自己喊出来的,东大和俄罗斯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伊朗是真心觉得自己可以与中俄平起平坐,所以才频频高调呼吁这个所谓的三国联盟。换句话说,伊朗的野心早已暴露,尤其是他们试图整合整个中东地区,成为一个能够与世界大国竞争的力量。这自然让美国不高兴,因为他们自视为世界霸主,一直习惯了主宰全球事务。美国显然不愿看到伊朗的崛起,认为这种扩张行为踩到了他们的“红线”,势必会受到遏制。
尽管伊朗面临多年的国际制裁,但他们的综合实力依然不可小觑。伊朗拥有12年基础教育体系,面积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却建有超过308所大学,而且在高科技、科研和数学领域拥有大量顶尖人才。虽然长期受制裁,伊朗依然是中东地区,除了以色列外唯一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尤其在军工方面独立自主,石油储量排名全球第四,人口年轻,且军队战力强大。近年来,伊朗背后支持的武装力量,包括哈马斯的火箭弹、胡塞的无人机、叙利亚的民兵训练营等,已在中东掀起了不少风波。如果允许伊朗继续发展,未来美军很可能不得不撤出波斯湾,因此,美国必须采取行动遏制伊朗的崛起,这也导致了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盟友,二者的利益紧密相连,必然会发生冲突。
早在去年10月,以色列就空袭了德黑兰,却没想到伊朗展示出了强大的防空能力,成功击落了以色列的导弹,这一事件被广泛报道,网友纷纷称赞伊朗的强硬态度。然而,伊朗并没有专注于对以色列的报复,反而威胁要无差别轰炸海湾其他国家,这让沙特立刻翻脸,而叙利亚也在此时表现出完全的沉默,导致伊朗在中东的威望骤降。
今年4月,伊朗一系列外交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先与俄罗斯翻脸,暂停了无人机零部件的供应及导弹工厂合作,随后又公开表示不追求核武器,并欢迎美国投资。这一系列变动让外界无法理解,仿佛之前对美国的制裁都白受了。接着在5月,伊朗高调访问印度,签署了一些协议,尽管这些协议不具有战略性,但态度非常明显。再加上6月伊以冲突的爆发,伊朗未能防住以色列的导弹攻击,背后其实是他们曾经依赖的防空系统突然失效的原因。为何防空系统失效?因为伊朗的骨气软化且野心过大,最终导致其盟友纷纷抽身离去。
本轮冲突的导火索正是核报告。6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拥有超过140公斤的60%浓缩铀,这足以在两周内完成90%的核武器转化。这一消息让五常意识到,伊朗距离拥有核武器仅一步之遥。以色列的F-35战机再次扑向伊朗的纳坦兹核基地,而伊朗的防空系统却在关键时刻“失灵”,这为以色列的进攻提供了有利机会。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国家的立场相对冷静且务实。事实上,我们从未把“中俄伊大三角”作为真正的战略考虑。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的竞争区域,我们没有天然的盟友,因此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向来务实:谁有合作价值,我们就与谁合作。伊朗虽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们与其签署了一些协议,但如果伊朗始终缺乏可靠性,沙特的油气资源同样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中东的战略底线就是确保苏伊士运河的畅通,无论如何不能影响我们的商业利益。而伊朗,如果总是四处捞取好处而没有实际的战略合作,那么其他合作伙伴的优先级可能会更高。如今伊朗的局势,正是因为其不匹配的野心和实力,导致其在国际上陷入了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