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05年6月,明孝宗朱祐樘病死于乾清宫,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继承皇位,史称明武宗。而他身边的宦官刘瑾,很快就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太监,一跃升到了正四品官衔的内官监掌印太监。
刘瑾的晋升速度如此之快,主要是他比较会拍马屁,他经常拿着国家的钱财,来满足明武宗的各种需求,所以才成为了明武宗身边的大红人。
平日里,刘瑾几乎每天都陪伴在明武宗的身边,除了想办法捞钱以外,他还引诱明武宗外出游玩,下夜店,逛妓院,导致明朝的朝政荒废。
明武宗这种荒淫无度的行为,引起了外廷文官集团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外廷文官集团认为,留着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就是祸患,必须要将他们彻底铲除,只有这样,明武宗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于是,外廷文官集团联名向明武宗递交了一份弹劾奏章,其中列举了“八虎”的各种罪状,明确要求明武宗诛杀他们。“八虎”中除了为首的刘瑾之外,其余七位宦官分别是张永、罗祥、魏彬、丘聚、高凤、马永成和谷大用。
虽然明武宗实在不想杀掉身边的八位宦官,但在外廷文官集团施加的压力之下,他还是发布诏令,将“八虎”革职赋闲,全部发配到南京等待消息,随时接受朝廷的传唤。
这是一种比较轻的处罚,其力度要比刑事责任的处罚轻得多。
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明武宗已经向外廷文官集团做出了很大的妥协。
然而,以三位内阁首辅兼顾命大臣刘健、谢迁和李东阳为首的外廷文官集团,依然感觉不太满意,非要劝谏明武宗必须诛杀“八虎”。
由于明武宗的态度优柔寡断,外廷文官集团决定继续加强攻势。
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刘健、谢迁和李东阳联合五府、六部、九卿和十三道的数百位官员集体下跪,不惜采取“伏阙面争”的方式。
看到参与“伏阙面争”的文武大臣越来越多,对于仅有十五岁的明武宗来说,哪里见过这么大的阵势,自然也不敢一下子得罪这么多的朝廷大臣。
无奈之下,明武宗终于同意严厉惩办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但前提条件是“给他们留一条生路”。
然而,面对明武宗的这个条件,外廷文官集团当然不会同意。
此时的刘瑾还没有干预朝政多长时间,并没有与外廷文官集团结下太大的仇恨。尽管没有私仇,但却有公愤,因为刘瑾等“八虎”的行为是在将明武宗带向深渊。
身为大明王朝中流砥柱的外廷文官集团,理所应当出面制止这种不良行为,并将刘瑾等“八虎”除之而后快。
外廷文官集团之所以不接受明武宗提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这一场外廷文官集团和内廷宦官之间的政治斗争,外廷文官集团似乎占据了上风,而刘瑾等“八虎”也将必死无疑。
然而,就在最为关键的节骨眼上,外廷文官集团里面却出现了一个叛徒,他就是时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焦芳。
焦芳把外廷文官集团的诛杀计划,全部告诉给了刘瑾,让刘瑾提前做了应对措施。除此之外,在这场政治斗争当中,明武宗作为双方之间的裁判,明显对刘瑾等“八虎”吹了黑哨。
正是因为如此,不但直接决定了外廷文官集团与内廷宦官的谁胜谁败,更是影响了大明王朝的命运走向。
焦芳之所以要背叛外廷文官集团,一是因为他的人品极差,文武百官都对他避而远之;二是每次他想要出风头的时候,都会被内阁首辅刘健等人无情地打压。
在一次早朝之上,明武宗对文武百官说道:“关于如何巩固边防建设,你们谁有好的建议,都可以提交上来!”
当时的焦芳还只是吏部的一个普通官员,他一听,感觉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向朝廷内阁提交了一份长达几千字的建议书,希望能够得到采纳。
但是,焦芳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提交的建议书很快就被内阁首辅谢迁给否决了,谢迁甚至还对他说:“你们吏部是主管人事的,插手国防的事情干什么,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从此之后,焦芳就对谢迁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面对来自多方的打压和排挤,焦芳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为了能够在官场上大展宏图,他不仅与外廷文官集团彻底决裂,而且还投靠了明武宗身边的大红人刘瑾,成为了明朝时期依附阉党的表率。
果不其然,焦芳投靠了刘瑾之后,在刘瑾的帮助之下,他很快就挤垮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马文升,并取代马文升担任吏部尚书一职,成为了吏部的一把手。
虽然焦芳在官场上获得了成功,但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骂名。
有了焦芳的前车之鉴,也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也让外廷文官集团的大臣看到了这样一种事实:“依附阉党是一种升官发财的最佳捷径”。
于是,有一些文武大臣纷纷效仿焦芳的举动,开始慢慢向刘瑾靠拢。
接到了焦芳的告密,让刘瑾等“八虎”震惊不已。
明武宗朱厚照
刘瑾原来以为,自己丢了官职,发配到南京,外廷文官集团就会就此罢手,从而躲过一死。然而,外廷文官集团依然不肯放过自己,甚至还威胁明武宗,一心要将自己置于死地。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刘瑾决定放手一搏,决心要跟外廷文官集团拼个鱼死网破,从而寻找一条自救的出路。
这天晚上,刘瑾带着七位患难与共的宦官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丘聚和高凤,连夜返回京城,找到这场政治斗争中的“裁判”明武宗。
在刘瑾等“八虎”的软硬兼施下,他们采用了三招策略,就说服了明武宗,不仅保住自己的性命,还扭转了处于劣势地位的局面。
刚一见到明武宗,刘瑾等“八虎”就跪下来,委屈地哭个不停。明武宗想走也走不开,因为他被“八虎”等人抱住了大腿。
看到明武宗有些无动于衷,刘瑾马上说道:“皇上,你今天一走,我们明天就会被剁成肉块喂狗了!”
听完这句话,明武宗开始犹豫了起来,因为他跟“八虎”之间还是有感情的。而且,打狗还得看看主人,他也不愿意受到外廷文官集团的胁迫,从而杀掉“八虎”。
眼看自己的悲情计有了效果,刘瑾马上又说道:“为什么外廷文官集团对皇上的行踪了如指掌?甚至皇宫里边养了多少只猫狗和豹子,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皇上偷偷到农贸市场扮演小商小贩,三更半夜溜出皇宫之外,悄悄逛青楼妓院,又是谁泄露出去的呢?”
明武宗当然也不傻,通过这番话,他知道是自己身边出现了叛徒,刘瑾直接将叛徒指向了当时的司礼监太监王岳。
刘瑾继续说道:“王岳之所以会与外廷文官集团相互勾结,真实目的就是要限制皇上的人身自由。”
由于长时间陪伴在明武宗的身边,刘瑾对明武宗的性格太了解了,除了贪财、贪玩和贪色以外,还有非常明显的个性。
刘瑾认真揣摩了明武宗的心理,不停地刺激明武宗的敏感神经,他直接说道:“司礼监是皇上的秘书班子,就连他们都背叛了你,你还有威信吗?我们几个无非就是在宫里养猫养狗的太监,是在履行我们的本职工作,你现在连几个衷心的小宦官都保不住,你还算皇帝嘛!如果司礼监和皇上保持一条心,外廷文官集团哪里还敢这样猖獗!”
刘瑾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要让明武宗树立自己的威信,千万不能被外廷文官集团所威胁。
由此可见,刘瑾确实是老奸巨猾,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了明武宗。
于是,明武宗下定决心要留下刘瑾等“八虎”,他还任命刘瑾执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马永成担任东厂提督、谷大用担任西厂提督,张永等人也都被委以重任。
直到这个时候,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才算真正完成了逆袭,在与外廷文官集团的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
面对这个结果,以三位内阁首辅刘健、谢迁和马东阳为首的外廷文官集团怎么也没有想到,明武宗却在关键时刻吹响了黑哨,不仅没有诛杀“八虎”,还对“八虎”加以重用。
而刚开始处于明显优势的外廷文官集团,之所以会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败涂地,一方面是因为焦芳的叛变,另一方面是明武宗从中吹了黑哨。
除此之外,外廷文官集团还忽略了两个微小的细节,而且非常致命。
王岳虽然不怎么会讲话,但做起事来比较认真,凡是每次明武宗交代的事情,他都能办得很好。
然而,在明武宗的眼里看来,王岳只是会闷头做事,跟刘瑾等“八虎”比起来还相差甚远。因为“八虎”能够给明武宗的生活带来快乐,例如训练豹子、出宫打猎、逛青楼妓院等等。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说王岳“心嫉八人”,意思是说,他从心里上嫉妒刘瑾等“八虎”。他联合外廷文官集团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想要借助外廷文官集团的势力铲除“八虎”。
李东阳
在肃清明朝朝政、铲除刘瑾等“八虎”的总体目标上,三位内阁首辅李东阳和谢迁、刘健等人是没有什么分歧的。但是在策略上,一向多谋善断的李东阳却有些犹豫了,并不是因为他害怕“八虎”,而是他发现了一个重要因素。
李东阳发现,明武宗的态度将会决定这场外廷文官集团和内廷宦官之间政治斗争的走向。
李东阳的内心深知,在皇权体制下的政治斗争中,只有皇帝才是永恒的主角,说什么就是什么,其他人要么是配角,要么就是跑龙套的群众演员。
从表面上来看,内阁首辅刘健和谢迁等外廷文官集团有着强大的实力,一心想要为大明王朝铲除奸臣,甚至还一度威胁明武宗。当李东阳陷入“犹豫”的时候,他们还嘲笑李东阳胆小怕事,最终导致这场政治斗争功亏一篑。
在这场政治斗争的最后时刻,以刘瑾为首的内廷宦官扭转了败局,而外廷文官集团的三位内阁首辅刘健、谢迁和李东阳,纷纷向明武宗提出了辞职。
面对三位内阁首辅递交的辞职奏折,明武宗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马上就同意了刘健和谢迁的辞职请求,只是把李东阳留了下来。
李东阳之所以会被明武宗挽留下来,并不是他懂得善用人才,背后还是刘瑾的运作。因为刘瑾和焦芳发现,李东阳是一个温和懦弱的人,完全可以留在外廷,并加以利用。
而作为“功臣”的吏部尚书焦芳,也在刘瑾的提携下,如闪电一般地进入内阁班子,并顺利执掌了外廷文官的最高权利。
从此,大明王朝进入了一个“贤德远离,奸邪盈朝”的时代。
其实,明武宗之所以要保住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更多考虑的是他自己的利益。
明武宗刚刚继位的时候,明朝的国库非常空虚,外廷文官集团和当时的司礼监不断向明武宗施加压力,提醒他从各个方面节俭,不要再奢侈浪费。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明武宗的强烈不满,这就更加让他怀念身边比较听话的宦官。
明武宗认为,若是诛杀以刘瑾为首的“八虎”,那么外廷文官集团和司礼监就会联合掐断自己的经济命脉,就相当于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因此,明武宗做了一个糊涂的决定,不仅赦免了刘瑾等八位宦官,还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司礼监、东厂和西厂交给他们掌管,而刘瑾则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其实,刘瑾采取的自救方法当中,恰好包含了明武宗最为关心的三个方面,明武宗才最终选择站在少数一派,去对抗强大的外廷文官集团。
虽然此时的明武宗年纪比较小,仅有十五岁,但他却比同龄的人早熟许多,刘瑾使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给他详细讲解什么才叫做皇帝。
刘瑾对明武宗说道:“皇上,你才是天下的九五之尊,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如果你想要训狗训豹,想要外出打猎,想要逛逛妓院,全部都要经过外廷文官集团的批准,那样还叫皇帝吗?”
根据《明史·武宗本纪》中的记载,明武宗听完刘瑾的一番逻辑,显得非常生气,对于外廷文官集团的怨恨更深了。
明武宗作为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少年,正是一个人处于叛逆期的时候,刘瑾的一番话触动了他的叛逆期。
因此,外廷文官集团的任何劝谏,以及任何约束,都被明武宗视为对皇权的挑战。
别看明武宗年纪轻轻,他并不无知,他当然也知道“手里有钱,心里不慌”的道理。
然而,大明王朝的国库的钱财,并不是明武宗私人的钱财,两者是不相干的,各自挣各自的钱。
根据当时的《大明律》中规定,皇家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
但是,倘若大明王朝遇到了紧急情况,而户部掌管的太仓库又没有钱,那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大臣们则认为,整个大明王朝都是朱氏皇族的,当然要从内帑拿钱应对国家大事。
反过来说,若是皇家的内帑没钱了,户部虽然没有义务出钱补贴皇帝,但皇帝可以向朝廷内阁或者户部求情,借出一些钱财使用。
以刘瑾为首的“八虎”能够绝处逢生,除了明武宗的同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皇家的私房钱。
明武宗知道,想要充实皇家的内帑,就必须要有挣钱的人才和挣钱的门路,而刘瑾等八位宦官不仅听话,而且忠于自己,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听完刘瑾的一番话之后,明武宗之所以会震怒,真正的原因是,外廷文官集团不仅要限制他的人身自由,还要向皇家的内帑下手。
站在明武宗的角度上来看,若是外廷文官集团和司礼监共同联合起来,掐断了皇家的经济命脉,那么他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剧中的朱厚照
然而,根据史料当中记载,当时的皇家财政“内藏之积,至弘治尽矣”。意思是说,皇家的内帑从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那时候开始,就几乎用光了。
而关于当时的国家财政,时任户部尚书韩文曾经两次上书写道:“太仓库银,存积无几”,“天下仓库,处处空虚”。
如此一来,韩文无疑是在直接向明武宗挑明,不要想着从国库里面打主意了。他并不是故意哭穷,在明武宗刚刚继位的时候,朝廷的财政收入还不到两百万两。
可以想象,堂堂的大明王朝竟然穷到如此地步,也只能采取“节俭”的办法了,外廷文官集团称为“为国惜财”。
在明朝内阁召开的一次财政会议上,大臣们达成一致意见,纷纷赞同让花钱如流水的明武宗消停下来,在《明史·武宗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廷议谓理财无奇术,唯劝上节俭。”
大臣们越是劝说明武宗节俭生活,越是引起明武宗的强烈反感。一方面,这是给明武宗扣上了一个骄奢淫逸的恶名,使他的颜面尽失。另一方面,外廷文官集团阻断了明武宗向国库伸手要钱,还打起了皇家内帑的主意。
面对外廷文官集团的咄咄逼人,对于只顾贪图享乐的明武宗来说,当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恰好这个时候,刘瑾主动站了出来,他表示坚决要维护皇权的利益。他告诫明武宗说:“在明孝宗在位的时候,外廷文官集团和司礼监联合控制朝政,导致明孝宗经常向户部借钱。”
刘瑾的话语十分明确,就是在点拨明武宗,若是司礼监和皇帝属于一条心,那么皇帝还能够有一些银两可以使用。一旦司礼监与外廷文官集团联合起来,那就等于掐断了皇帝的经济命脉,皇帝就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使用了。
后来,外廷文官集团的所作所为,正如刘瑾所预料的那样,向明武宗一步一步紧逼。
其中,外廷文官集团所做的出名的事件有三个:
皇庄相当于是皇帝的小金库,从明成祖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皇庄了,它是指皇帝派出宦官前往全国各地打点不动资产,通过出租的方式变换成钱,然后把钱源源不断地送到皇帝身边。
在当时,皇庄绝对是一种合法的财产,而且是通过正规的途径,一般是通过将犯罪官员的财产充公,以及各地藩王贡献而来的。
但是,以内阁首辅刘健、谢迁和李东阳为首的外廷文官集团认为,这种行为是在跟百姓争抢利益,必然会导致许多产业的垄断经营和出现剥削百姓的情况。
因此,外廷文官集团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正当的理由将皇庄给革除。
事实上,外廷文官集团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把皇家财产收归为国家财产,不仅能够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还能够培养明武宗的节俭的习惯。
这种做法就是在侵害皇家的利益,明武宗当然不会高兴。
盐引是宋朝以后开始实行的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它既可以支盐,也可以买卖,还可以抵押,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流通物。
每一次进行流通的时候,朝廷都会从中收取相应的税和费。然而,当每年的盐引指标完成之后,并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支配剩余的盐引。
明武宗即位以后,他认为剩余的盐引应该属于皇家的财产,当他得知长芦盐区还剩下了1.2万盐引,马上就派出一个名叫崔杲的宦官去户部讨要,企图用这笔钱来置办龙袍。
崔杲找到户部尚书韩文,却吃了一肚子瘪,韩文给出了两个拒绝的理由:
无论韩文的这两个理由能否站得住脚,他就是不想把这笔钱交给明武宗,算是彻彻底底的把明武宗给得罪了!
除此之外,韩文还把明武宗索要盐引的事情说了出去。
一时间,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等部门纷纷上奏,有劝谏的奏章,有谴责的奏章,更多的是谩骂的奏章。
革除皇庄事件和奏讨盐引事件,从经济上加剧了明武宗和外廷文官集团的矛盾。除此之外,外廷文官集团还做了一件事,更加让明武宗感到不满,那就是裁革宦官事件。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明朝的宦官人数在鼎盛时期达到了十万人,他们除了帮助皇帝打点内勤之外,有时还会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大事,包括监督官员的不良行为。
而外廷文官集团的大臣几乎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往往看不上皇帝身边的宦官,甚至还对宦官怀有一种歧视心理。
因此,面对宦官干预朝政的情况,外廷文官集团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采取措施,削弱宦官的权力。
但是,在明武宗的眼里看来,宦官是最听话的人群和最得力的助手,外廷文官集团想要削弱宦官的权力,就相当于是在削弱皇权,他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此,当外廷文官集团不断步步紧逼,非要逼着明武宗诛杀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的时候,明武宗非常小心谨慎,最终还是决定出手保护“八虎”。
通过以上分析,由于刘瑾搞定了身为“裁判”的明武宗,从而决定了“八虎”的命运。而且,外廷文官集团对明武宗的过度干预和限制,最终让他选择站在了宦官一方。
从中可以看出,刘瑾能够在这场政治风波当中幸存下来,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明朝制度的必然。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瑾在这场赌博中,确实是成功了,并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是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设立的,属于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中的首席衙门,起初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宫廷内部的一切礼仪,以及纠察宫里宦官的违法乱纪行为,后来的职责范围越来越广。
司礼监设置的有提督、掌印、秉笔和随堂等十二位太监,分别负责不同的职务。自从刘瑾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后,就把司礼监变成了“十二监中第一署”。
刘瑾所担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属于正四品官衔,在内廷之中已经是相当高的职位了。
司礼监是和朝廷内阁相对并列的一个机构,两者共同处理国家的军政大事。唯一的区别就是司礼监属于内廷,朝廷内阁属于外廷。由于司礼监更加接近皇帝本人,处于权力的中心,甚至超过了朝廷内阁。
有的时候,司礼监还可以对朝廷内阁发号施令,强迫朝廷内阁为皇权服务。
司礼监的权力主要分为三种:
因此,刘瑾掌握了司礼监,他的尊荣和地位也就一下子提升上来了,而那些曾经反对他的大臣就要遭殃了,因为他即将要实施一系列的报复行动。